瞄準新南向 臺輪胎大廠印尼投產
(中央社雅加達1日專電)「你若沒有去了解這裡的做事方式,一來就會面臨很多困難」。臺灣輪胎雙雄之一的建大橡膠佈局印尼市場,經過兩年準備期,深入了解當地民情風俗,今年開始在印尼投產。
天色剛亮,記者隨著友人駕車前往萬丹省(Banten)西冷縣(Serang),沿路上盡是砂石車、貨車來回穿梭,兩旁民眾住家多是簡陋矮房,道路修修補補一度造成交通壅塞。這裡已遠離雅加達市區的繁華喧囂,迎面而來的是偌大的生產基地「建大印尼橡膠」(PT KENDARUBBER INDONESIA)。
建大橡膠(印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勝敦帶領記者走訪工廠生產線,實地了解自行車和摩托車輪胎的製造過程。
從「混練」、「胎面」、「成型」、「加硫」、「檢查」、「捆包」等步驟,生產線上的技術人員戰戰兢兢把關每一道手續,曾勝敦也很仔細緊盯每一個環節的製作品質,確保生產出來的輪胎符合標準。工作人員打趣比喻,從原始的橡膠變成輪胎的過程中,成型、加熱、冷卻等工序,很像是在「煮麵」。從揉麵團、拉麵條到下鍋煮熟,加料端上桌,「生產輪胎」和「煮麵」有異曲同工之妙,最終目的都是要呈現符合標準的成品給消費者。
外派印尼建大廠的Lucas坦言,剛來這裡時真的不太適應,工廠附近沒有購物中心、餐廳和休閒娛樂設施,每天的生活就是工廠、宿舍,偶爾週末時會和同事前往較熱鬧的鄉鎮購物消費。不過,現在的他已經很習慣這樣的生活,他笑說,「這樣也好,不會亂花錢,能夠專心工作、多存點錢」。
曾勝敦表示,建大經過兩年的準備,今年可以陸續在摩托車的內外胎、自行車的外胎釋出產量,預計今年下半年開始鋪貨到整個印尼市場,第一階段投產目標為日產自行車內胎兩萬條、外胎1萬3000條。談到印尼市場的前景,曾勝敦說,印尼市場龐大,人口多,消費能力強,臺灣人可能還感受不到印尼的消費力,但只要假日到購物中心走一圈,就能感受印尼民眾的消費力其實很強。
「你若沒有去了解這裡的做事方式,包括語言的障礙、思想的不同,一來會面臨很多困難,遇到一些挫折」。曾勝敦分享前進印尼的挑戰經驗指出,一般人在台灣比較少接觸到以伊斯蘭文化為主的國家的民情習俗,所以剛來到印尼時比較不適應。他說,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發展的社會特性,剛來印尼的首要之務就是要融入印尼社會,先從大環境去了解印尼民眾的生活型態、思維,進而慢慢修正自己的處事方式,以融入這個市場和大環境。
曾勝敦不是說說而已,建大印尼廠裡辦公室的員工,許多都是當地雇用的女性穆斯林,她們都戴著穆斯林頭巾(hijab),有的還曾赴台工作,具備基本的中文會話能力。中午用餐時間一到,工廠內還有特地為穆斯林員工量身打造的「清真」餐廳可以用膳,這也體現臺灣企業入境隨俗、尊重當地文化的具體表現。
對於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曾勝敦很樂觀,他說,建大董事長楊銀明還是協助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的亞太產業合作推動委員會印尼分組召集人。他分析,印尼市場的需求、客戶的需求,加上臺灣的政府單位能夠協助臺灣投資者向印尼政府了解投資手續、協商問題,這對企業南向有很大的幫助。
展望未來,建大除了受惠於輪胎售價調漲、中國大陸共享單車輪胎供不應求的挹注,印尼新廠4月起開始生產自行車外胎與機車外胎,另外新廠的擴建計畫也正如火如荼進行中,未來幾年成長性備受期待。「我們有信心在印尼撐起一片天」,曾勝敦認為臺灣人苦幹實幹的精神,加上新南向持續深耕,臺灣的輪胎品牌能夠在印尼闖出一番成果。他期待,有一天印尼民眾騎乘摩托車時,會知道車子的輪胎就是來自臺灣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