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牛幫幫忙
現在,我們可以用短短幾句話理解美國社會當前最真實的寫照:面對怪物般的高物價和通膨,老百姓們只能勒緊褲帶勉強過生活,有錢人們則面不改色繼續度假、買名牌包,絲毫不受影響。
在美國,年收入超過25萬美元(約新台幣776萬元)屬於即富裕的前10%家庭,疫情後的他們,因為手上股票、房地產漲了不少,消費自然是有增無減。根據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的數據,他們目前囊括了全美消費的49.7%,創下1989年以來的最高紀錄,30年前的這項數據僅為36%。
換句話說,現在美國經濟繁榮,可說是大量依賴這些富裕階層的支出。穆迪分析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贊迪(Mark
Zandi)估計,光是前10%高收入族群的消費,就佔了美國GDP近三分之一。
房價與股市大漲 有錢的人愈來愈有錢
根據聯準會(Fed)數據,2023至2024年高收入族群的消費增加了12%,勞動和中產階級家庭的消費卻出現下降。「富裕階層的財務狀況是有史以來最好,消費力道強盛,現在國內經濟可說是高度依賴他們。」贊迪表示。
整體來說,富裕階層的消費力遠超過通膨,不僅不受影響,還有愈來愈強的趨勢。前10%的高收入者消費增加了58%,反觀排名後80%的族群,消費力只比四年前增加了25%,僅略高於同期的通膨率21%。
贊迪表示,美國最富有族群的購買力與房價和股市大漲有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差距也愈來愈大了。
實際訪問來自印度、住在印第安納州的維維克·特里維迪(Vivek
Trivedi),今年38歲的他,趁著疫情期間攢下了一桶金,在2022、2023年分別買下三棟房子作為投資,他在疫情期間鎖定低利率再融資,目前所住的房子房貸利率不到3%。
妻子普娃·特里維迪(Purva Trivedi)和維維克一樣都在製藥業工作,夫妻倆年收入共35萬美元(約台幣1086萬元),幾乎是疫情前的兩倍。這樣的高收入對他們來說,同時撫養兩個孩子和父母並不成問題。
「我們在職涯發展和投資上做了策略性選擇,沒有縮減開支的必要。」維維克說。
有著這樣的高收入,生活也有了更多選擇。維維克開始騎起了公路自行車,用的是一輛要價3000美元的高階車。食品雜貨的價格因為通膨節節攀升,但這完全影響不了他們,依然堅持購買昂貴的有機食品。最近,他們還規劃了1.5萬美元的預算準備好好度假,順便回印度探親,生活相當愜意。
富裕族群紛紛放手做夢寐以求的事
疫情期間,人們支出減少,政府也從旁提供許多鼓勵方案,美國整體儲蓄率創下新高,全國人民增加約2.6兆美元的存款。然而,隨著疫情解封、經濟活動回歸熱絡,物價飆升,人們開始動用存款來支應日常花費。不過,前10%的高收入族群當然和一般人不同,他們幾乎用不上存款。
富裕階層的股票等資產,因為疫後市場回溫紛紛大幅升值。根據聯準會數據,自2019年底以來,前20%高收入人士的淨資產增加了超過45%,大約35兆美元。一般收入族群的淨資產成長率也差不多,但數字遠遠低於那些富裕階層,例如所得級距在後80%的族群,淨資產只增加了14兆美元。
住在新墨西哥州的湯姆·肖夫(Tom Shoaf)是一名61歲的飛機試飛員,他粗估自己的淨資產自疫情以來增長了約40%,在懷俄明州有一間牧場,名下還有退休帳戶股票,市值在疫情後紛紛開始大漲。
他的妻子克莉絲蒂·肖夫(Kristi Shoaf)是一位職能治療師,夫妻倆年收50萬美元(約台幣1550萬元)。最近為了避稅,他們開始把現金分配給兒子,每人1.9萬美元。
「疫情期間,看到身邊好幾位親人去世,讓我不禁開始思考:『我們還有什麼理由等?』」湯姆說。於是他們準備了超過100萬美元,計劃在退休後買間新房子;湯姆還砸下大錢買了架飛機。他表示,手上的錢變多了,的確更有信心去做更多想做的事。
57歲的芭芭拉·皮爾斯(Barbara
Pierce)是一個影響力投資及慈善事業相關組織「Women With Capital」的負責人,她和丈夫主要收入來源是投資,每年收入約30萬美元(約新台幣919萬元)。最近,他們帶著兒子到非洲來趟為期三週的狩獵之旅,花費3.5萬美元。
「趁兒子還跟我們同住,我們不惜金錢去做許多真正想做的事,現在正是時候。」皮爾斯說。
高級娛樂消費熱絡 企業經營兩樣情
根據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的觀察,收入最高的三分之一客戶的信用卡消費增長速度,比收入最低三分之一的客戶來得快。其中,前5%高收入家庭在海外購買精品的支出比去年同期增加超過10%。「這些人飛往巴黎,一箱又一箱買著精品包包、鞋子和衣服。」美國銀行研究所(Bank
of America Institute)資深經濟學家大衛·廷斯利(David
Tinsley)說。
達美航空(Delta Air Lines)執行長艾德·巴斯蒂安(Ed
Bastian)表示,近期高檔行程的需求異常熱絡,預計能帶動今年利潤成長。有意思的是,頭等艙和商務艙的銷售額增加了8%,而經濟艙的銷售額僅成長2%。
皇家加勒比郵輪公司(Royal Caribbean)則表示,他們這一個多月迎來了相當不錯的訂票潮,隨之推出歐洲內河遊輪航線,十分受高端客群歡迎。
「這是一種極端的兩極分化。」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分析師馬修·博斯(Matthew
Boss)指出,和上述幾間公司相反,客群面向普羅大眾的企業就沒這麼好過了。例如連鎖零售店Big Lots經營不善,在去年申請破產;Kohl’s(柯爾百貨)和平價雜貨店Family
Dollar也開始關閉門市。「可以說,他們都在爭奪這個族群開始縮水的消費。」博斯補充道。
如今,美國社會的主角似乎早已不再是廣大的中產與勞工階層,而是那群對通膨不痛不癢的富人們。當低薪家庭還在精打細算,思考怎麼應付下一餐和房租等開銷時,上流階級則在巴黎掃貨名牌包,規劃下一次出國旅行。這種貧富懸殊的對比,反映美國日益嚴重的M型化社會現象。
人人都知道,一個國家看似繁榮的經濟,卻高度仰賴前10%高收入族群,這樣的結構絕對不健康,這種社會又能長久、安穩地維持到何時呢?M型社會的極端分化,或許將成為美國經濟未來最大的隱憂。
本文由風傳媒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