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用來衡量人類在日常生活中消耗的二氧化碳(CO2),此概念最早來自英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執行“碳足跡”制度的國家。碳足跡也是繼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後的另一個重要的議題,此議題之重心在於得知一個商品或服務從原料、生產、運輸、使用及廢棄整個生命週期中,排放多少溫室氣體量。事實上,每個人不管是吃飯、走路還是睡覺,都在產生“碳足跡”,一個企業生產、採購、銷售的過程中,更是無時無刻都在排放溫室氣體,因此碳足跡”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關聯。
產品碳足跡(Product Carbon Footprint):
指單一產品從原物料、生產或提供服務、配送、消費者使用、廢棄回收等階段之整體生命週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氟氫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等六大氣體。
2006年,國際標準化組織發佈ISO 14064溫室氣體減量系列國際標準,第一部份(ISO14064-1)針對組織層級溫室氣體排放與移除之量化及報告附指引之規範;第二部份(ISO14064-2)針對計畫層級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或移除增量之量化、監督及報告附指引之規範。
ISO 14064適用於組織型盤查或計畫型減量,而2008年公佈的PAS2050則是針對產品或服務,評估產品和服務生命週期內溫室氣體排放的要求做出明確的規定,運用PAS2050標準計算碳足跡後,在產品上貼上碳標籤。
除了PAS2050之外,日本標準協會於2009年4月公告碳足跡標準TSQ0010,此外,世界企業氶續發展協會(WBCSD)與世界資源研究院(WRI)也於2010年底正式推出產品與供應鏈標準,該標準共包含產品生命週期計算與報告、企業價值鏈計算與報告兩項指引。
這股在全球掀起企業減碳的熱潮,已讓全球500大企業合組供應鏈領導聯盟,要求供應商公布碳排放資料,而該供應商為了計算排碳數量,也會向其上游供應商要求產品牌碳量數據,而這些排碳數據均要經過認證單位盤查、確認後才具公信力,不是廠商自己算算就行了。未來,減碳議題將形成產業鏈中的新規則,沒有碳標籤或碳標章的產品,將很難在市場上行銷。全球包括日本、英國、美國、加拿大、泰國及澳洲等國相繼推動碳標籤執行計畫之際,台灣環保署也於2009年12月公佈,成為全球第11個推動產品碳標籤制度的國家,並於2010年6月舉行第一批台灣產品碳標籤授證儀式。
另外,國際標準組織(ISO)正研擬中的產品碳足跡計算標準(亦即ISO 14067),於2011年後完成,內容架構是以PAS2050為主要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