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報攤 報告內文
科技新貴中年轉戰糕餅業,他怎挺過重鬱、疫情,營收破億?

2024/07/17 提供機構:商業周刊
字級設定:

文●游羽棠

 

陳憶虹(右)毅然辭去金融業工作,陪伴丈夫張育睿(左)走過憂鬱風暴,為其承擔鴻鼎?子第一線的高壓決策。(攝影者.駱裕隆

日治時期起,台中豐原就有「糕餅之鄉」美譽——光是一條路就能聚集超過十家糕餅鋪。 

其中,鴻鼎?子是近年常被業界提起的名字。創立十年,它以堅果塔、曲奇餅等非典型伴手禮,創下每年新台幣破億元營收。 

特別是疫情間,伴手禮產業業績剩五成,當時就連知名的台北鳳梨酥老鋪,營收也只剩兩成。但鴻鼎營收卻能逆勢成長二八○%,還增聘將近四十名員工,成為同業話題。 

帶領該品牌的創辦人暨董事長張育睿,在入行前根本是糕餅業的門外漢。他曾是上市科技公司業務主管,卻也是罹患重度憂鬱症八年的患者。 

42歲跨行創業,首年就分紅

「我們是共同成就彼此」 

成就他人,是張育睿人生前四十年的關鍵詞。他把周遭人的幸福快樂視為己任,這份驅動力,讓他的人生像是搭上一艘火箭,比同齡人成功更快,轉變也來得更劇烈。 

談及十年來的摸索,一向思考很快的他難得停頓,才說,「以前我想(獨力)成就在這打拚的人,現在才知道,其實我們是共同成就彼此。」 

他是當地望族長孫,從小集三千寵愛於一身,每天跟著身為當地政治要角的祖父,參與觥籌交錯。他認知到能者多勞,責任與能力是相伴而生。 

這讓張育睿總是將他人的需求,放在自己需求的前面。即使到英國念研究所,他因為牽掛罹癌的母親,硬是比同學早半年畢業;為了就近扛起長孫責任,負擔家人的經濟需求,即使拿到台積電、艾司摩爾等公司聘書,也全部回絕。 

他才到科技公司九個月,就從新鮮人升為主管,年薪更突破兩百萬元,創下公司紀錄。但他坦言,「升遷其實只開心十秒,做這些都是為了對父母有交代,讓他們安心。」 

就連他貿然中年轉業,四十二歲從零開始,改去接手家鄉一間全然陌生的烘焙工廠,初衷仍然是為了照顧家人。 

不過轉行,卻也成了他全心成就他人的契機。科技業鼓勵獨善其身拚績效,這讓他動念,想讓自己的公司照顧更多人。 

「他想打造一間報酬公平的公司,」張育睿妻子、鴻鼎?子總經理陳憶虹解釋,他們的分紅不只獎勵最傑出的那群人,而是嘉惠所有為公司付出的員工。 

即使中年轉行,張育睿的科技業DNA仍在,讓他成立品牌第一年就獲利,還有能力發出分紅獎金。 

他優先投入台灣市場已存在、但尚未有領導品牌的品類,以優化製程抬高技術門檻,開發出對手難以複製的新品。 

例如,他讓檸檬酥脫胎換骨,解決檸檬比鳳梨更酸、水分更多的難題。他為市面上常見的曲奇餅設計夾心,獲國家專利認證,僅半年銷售額破千萬元。 

公司才起步,他卻陷憂鬱症

員工挺!全員等他歸隊 

長期與該品牌合作的數位行銷顧問鄔竣清分析,「他認為對的、有用的,就會極大化去做。」例如十年前數位行銷剛興起,但鴻鼎看到成效就一口氣梭哈資源,也快速在電商搶下一席之地。 

正當公司在軌道上快速奔馳,危機卻無情的迎頭痛擊。總是一肩扛下所有難題,庇護所有人的張育睿發病了。 

二○一六年,他被醫師診斷為重度憂鬱症,住院兩週。他從一個指揮全局的董事長,成了連自由都被剝奪的病人。「感覺像是在黑暗隧道一直走著,不知道還要多久,才能看到光,」長期陪伴的陳憶虹回想。 

長達六年,一家人在沮喪與希望間來回擺盪——嚴重時,張育睿連著好幾天只能待在家裡,瞪著天花板;好了一些,他便出門處理公司事務。光是帶女兒們散步,美好得像是撿來的時光。 

才剛起步的公司,頓時群龍無首。但此時鴻鼎的九名員工,忙著做餅乾、出貨、到處發送試吃??,全都堅守崗位,等著張育睿回歸。 

那時,一名員工頂著身孕,忙到要打安胎針,「一直請她不要來,但每天還是準時見到她上工,」張育睿回想草創時期的種種,難掩感觸。 

為什麼不離開?「認同這個人,挺他啊!」該公司元老員工、執行特助朱泰源說。共事期間,他感受到張育睿的照顧,甚至對員工家人愛屋及烏,讓他認為這是間值得待的公司。 

過去張育睿一肩扛下公司成敗,總是自責做得不夠多、不夠好,沒能力讓員工年薪百萬。然而,朋友卻點醒了他。 

從自己扛到強化團隊戰力

理解員工需求「因材施教」 

「我們無法改變任何人的命運;我一直強逼自己,只是形成負能量。」張育睿只想著獨撐大局,卻沒有想到光靠自己一人難以成事。 

自己真正該做的,是領導所有人一起成功。他決定導入新制度,積極培訓,打造能一起成長的高戰力團隊。 

首先,陳憶虹用問卷釐清員工的工作驅動力,才發現職場主力的YZ世代員工看重的,是好的工作環境與氣氛,以及善待員工、工作穩定。她說,「我們這世代最在意的加薪跟升遷,竟然不在前三名!」 

問卷結果讓她能「因材施教」,員工在意報酬、升遷,便給予發揮舞台;同時員工若在意工作穩定,則負責成熟產品線,固定出貨即可。 

由於伴手禮產業淡旺季分明,正適合在淡季鼓勵員工鍛鍊第二專長。例如一名有會計經驗的客服,趁淡季重拾過往技能;另一名平常擅長策略規畫的員工,則能嘗試包裝工作放空大腦。陳憶虹說,「淡季讓大家實現心願,儲備面對旺季的能量。」 

挺過草創期的艱辛,沒想到疫情卻爆發。少了人際往來,伴手禮產業首當其衝,業績衰退五成以上,許多業者選擇放無薪假,甚至裁員。 

重情分,疫期不裁員、減薪

反讓營收成長超過兩倍 

鄔竣清不諱言,他曾向企業主們建議,要採取措施,先想辦法活下去,「當時鴻鼎堅持不減薪、不裁員,我很驚訝。」 

張育睿解釋,同業考量的是,員工們過去的付出,在當年度付薪水時就結清了。 

「我們理解,但做不到;沒有夥伴們過去的燃燒,不可能有現在的生意啊!」他解釋,「當別人已經先付出承諾,我只能義無反顧往前進,沒有第二條路選擇。」 

「公司成立後第一次跟銀行借錢,就是疫情時,為了確保現金流。」陳憶虹表示,當時反潮流而行,就是一直惦記著員工們在草創期,特別是張育睿生病時的力挺。 

因鴻鼎留住所有員工,即使疫情初期伴手禮需求大減,仍開發出新商機。他們快速應變,把原有產品線從大鐵盒改為獨立小包裝,重新設計行銷文案與廣告投放,鎖定個人下午茶商機,把流失業績補上。 

加上銷售數字也顯示,業績正在逐步回升。果然,本土疫情相對國外不嚴重,內需經濟快速回升,鴻鼎人力充足,又提前備戰中秋旺季,順利接下大量訂單,二三年的營收比疫情前還高出逾兩倍。 

也許外界看來,像張育睿這樣,面對內憂外患時,還選擇先照顧周遭人、在乎情分,違反了最基本的商業邏輯。 

但他堅持自己的初衷,反而在詭譎的買賣世界裡,找出與員工共榮共好的方式。就像他的故事,過往的付出在某個關鍵時刻,就成為支撐人生轉變時刻的巨大力量。

本文由商業周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