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導演齊柏林《看見台灣》片尾,原聲童聲合唱團站在玉山頂合唱《拍手歌》,感動了無數台灣人。楊智麟的電影《聽見歌 再唱》,帶我們認識幕後的故事。
文/郭瓊俐
《財訊》團隊約定採訪的這一天,楊智麟帶著1瓶水隻身前來,看起來木訥寡言。為了活絡氣氛,我跟他說,恭喜啊!《聽見歌再唱》上映第一個週末全台票房就破1200萬元了。沒想到他直接回答:「我不賠錢,要8000萬元!」
接著他細數,電影成本4150萬元,扣掉和戲院分拆的票房收入及行銷費用,要超過8000萬元才能打平。如果要讓那些「100萬元、100萬元拿出自己的血汗錢投資」的天使投資人們都能拿回成本,票房至少要破億元。
沒有豪情萬千,也沒有高舉本土文化或藝術的說詞,這位拍出一部令人又哭又笑、產生共鳴情感的電影導演,念茲在茲的反而是他背負著一群天使投資人的善意,希望可以回報他們。
根據《財訊》報導,一直對影像拍攝有興趣的楊智麟,大學畢業後曾在電視台工作,之後赴美取得電影碩士學位。回國後,電影夢走得並不順遂。偶然機會下,他隨同「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到泰國演出,幫忙拍攝記錄,認識團長馬彼得,從此當了志工,十多年來一直往返馬彼得的故鄉南投縣信義鄉的久美部落。好像怕別人誤會他多有理想似地,他急著說明:「我不是說很有使命感或覺得很受感動,主要是我覺得馬老師做的事情是對的,當我可以幫他,我就試試看幫他,這是我的想法啦。」
認識馬老師 認同做對的事
《財訊》報導指出,出身布農族的馬彼得,原是連五線譜都不會看的體育老師,為了鼓勵布農族小朋友透過唱歌找到自信,成為合唱團團長兼指揮,後來和幾位退休老師創辦「台灣原聲教育協會」。當志工期間,楊智麟拍了《唱歌吧》、《不只唱歌吧》兩部紀錄片。2009年,他以馬彼得為原型人物,開始撰寫《聽見歌再唱》電影劇本,但是中間停頓了很多年。這期間他以拍廣告為業,還曾到北京工作近兩年。他說:「對我來講,生存是第一要件,當我拍廣告可以負擔家計,還可以存點錢,我是很高興的。」
「但老天爺注定要讓我拍完這部片。」2016年過年前,楊智麟接到9支廣告,非常開心,心想接下來一年的家計都有著落了,擔心軋不過來,他還推掉4支廣告。沒想到網路時代的廣告市場變化劇烈,過了一個年,他的5支廣告竟然先後被取消了。什麼工作都沒有的他,才痛下決心把電影劇本完成,同時開始籌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