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總統蔡英文指出政府將規劃打造台灣成為「亞洲企業資金調度中心」、以及「亞洲高階資產管理中心」兩項重要目標。兩年過去了,依然只聽樓梯響,未聞人下來。這兩年間,香港的亞洲區域金融中心角色因中港政治動盪而黯然失色,新加坡吸引了部分高階金融人才,但市場專擅項目的差異,倒也讓新加坡未能直接將香港角色「整碗捧去」。
那台灣呢?台灣在這期間又做了什麼?——或許不能說沒有,台灣的金融高專簽證金卡等等用以吸引海外高階金融人才來台的措施,當然也有在做,但那只是杯水車薪。結構上,我們認為,央行實在應該放開手、不要再執念於「匯率穩定」的神主牌,台灣市場早已與全球市場緊密相連,就算匯率變動會在廠商台幣報表上呈現損益,那就借鏡美國廠商在發布財報時同步揭露non-GAAP的報表,讓投資人清楚知道公司的實際營運損益,不就得了?
是啊,匯率穩定。為了匯率穩定,每天都要在那邊接央行管區的電話就飽了,這種家父長式的micromanagement(雞毛蒜皮管太多),真的是管理匯市最有效率的方法嗎?它犧牲的是整個市場的流動性——而降低資金進出台灣市場的成本,才是增加流動性的最好方法——讓更多人願意投資台灣的好公司,讓更多基金的錢,成為台灣公司的股東。
本益比自然就上去了,不是嗎?流動率永遠是股市動能的鑰匙。
台灣目前股市總市值約在46兆元左右。今年前三季,上市櫃公司累計前三季獲利約為3.39兆元,改寫同期新高紀錄,第四季獲利要站穩1兆元應無問題,也就是以4.5兆元左右的獲利,取得約46兆元的總市值,都不覺得太低了嗎?
IC設計公司的P/E大約8x-10x、台積電的P/E不到13x,都不覺得太低了嗎?
有位香港資產管理大手,就這麼說——股票市場的熱錢進不來,在股票市場賺了的錢出不去,那就表示,不會有人再把錢放進台灣市場。就這麼簡單。
事實上,若想要將台灣打造成亞洲企業資金調度中心、高階資產管理中心,甚至在國際資本市場中進一步升格,外匯進出金流的自由度勢必得要鬆綁。央行在面對「穩定」匯率及掌理外匯業務等課題,顯然不能再沿襲過分謹慎的管理原則——這在新時代是行不通的啦。更多自由開放的金融改革,既是必然的發展路徑,也更能為台灣資本市場注入新活力。
央行,放手吧。交給市場去決定吧。外資inbound不一定都是好事,外資outbound,也不一定都是壞事:我最喜歡說故事了就讓我來說個故事吧——近期以來日幣狂貶一度飆高到150元兌1美元的陡峭高峰,但這是怎麼發生的呢?這兒有一個謎題:全地球持有最多日幣資產的是誰?賣出最多日幣資產的,又是誰?
是日本。日本千千萬萬的機構投資人。是千千萬萬的日本渡邊大媽們。他們看到了美債利率隨便一亮就是3%、4.5%,傻子才不把錢從利率低至0.8%、甚至0.45%的日幣轉成美元資產呢。所以大筆的日幣資產換成了美元資產,日幣不貶值,才怪。
終究是市場決定一切。
——央行,你的手再大,市場還是遠遠大於你我啊。
放手吧,央行。讓匯率走回它正常應有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