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上週我們的社論,跟你各位談了恐怖的老年人生還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本週呢,我們要來談談你各位的下一代——台灣的生育率在2020年正式跌破了1的整數關卡來到0.99,而2022年的最新數字則是0.91。這意味著每1位成年女性平均僅生育0.91位子女,而一個國家人口若要保持穩定,生育率大抵須維持在2.1之上。很好,別去想人口紅利了,生育率沒拉上來,假以時日,我們台灣人口就要自然凋萎聲請破產了呢。
人口負增長最大的問題,當然就是社會老齡化、勞動力缺乏,將會為經濟、社會福利和養老帶來一系列巨大的壓力。當然啦,國家推出各種政策包括說「六歲之前國家一起養」,力圖降低婚生夫妻在經濟上的壓力等等,但是錢雖然重要,卻真的是最重要讓人不婚不生婚了不生的問題嗎?
最重要的,理當是完整的後援系統——包括了學齡前托嬰、托育系統的不普及化,都讓許多已婚已生的家長必須面臨「犧牲職涯、照護小孩」的終極二選一,高昂的私立托育系統更是讓經濟能力一般的小資夫妻望之卻步。別忘了,生育能力最強的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男女,他們在社會上經濟上恐怕是相對弱勢的,而即使在家戶收入、生育率均偏高的新竹,私立幼兒園更是要價不菲,聽說最多一年要到40萬左右的收費,請問這什麼天文數字?誰付得起啦。
根據統計,目前台灣具備的公共托嬰能量約可容納1萬餘人,私立托嬰中心則有超過4萬餘人的容量,即使再加上保母服務的5萬多名嬰幼兒協助托育,加起來也不過10萬餘人容量,這和0-2歲嬰幼兒合計約30萬左右的人數,托育能量落差不可謂不大。
公托抽不到,私托付不起,夫妻兩人有極大機會其中一人必須犧牲職涯,專職育嬰。用犧牲自己的職涯去養小孩,拉高未來重返職場的風險,OK,這很有愛。我們都愛看這種父母為孩子犧牲的肥皂劇。但這樣的犧牲真的是合理且必要的嗎?
另一方面,職場的風氣也影響雙薪家庭的生育意願甚巨。雖然育嬰假是法定可請,但在部分產業、或者中小型企業,在氣氛上壓根就不鼓勵大家使用相關的假期 ——確實,你各位一定都聽過這樣的職場鬼故事吧,那個請育嬰假請好請滿的同事回來上班了,結果她/他被調了部門,把座位移到廁所旁邊或暗無天日的小房間之類的。這根本就對生育父母不友善。
之前我們在德國、或者在瑞典吧,都曾經在公園看到兩三個爸爸們,白天一起推嬰兒車在公園放風喝啤酒,心裡想說「也太多gay parents了吧?」問了當地朋友才知道,歐洲的爸爸們有育嬰假,沒放會被雇主要求一定要放,所以就會有那種住在附近休育嬰假的爸爸們白天一起出門散步的狀況。這,就是鼓勵雙邊家長們都要投入育嬰的責任。
我們認為,少子化絕對不只是什麼「青年男女的覺醒」,而是各種主客觀因素夾雜一起的共業。政府應該廣設公托,甚至讓小學流浪教師接受相關訓練,加入托育的人力行列;勞動部則應強力檢視各企業給予孕中、孕後僱員的待產、陪產、育嬰等相關假期的落實,建構一個「安全的環境」讓爸爸媽媽們願意給小孩們一個未來。接下來,才是國家陪著一起養到六歲啦。——喔對了,丹麥的政策,是國家陪著養到18歲喔。
至於,哦等等,這邊有聽眾call in??「房價啦!買不起房子才是我們不敢生小孩的最大原因啦。」這位聽眾說得很好,請那些炒房的人,聽好了,你們也是台灣少子化的元兇之一。這些業障,到最後還是會回到你各位頭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