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班」向來是企業傳承、延續命脈,甚至推動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對於台灣許多以家族企業形式經營的中小企業而言如此,對於大型、乃至跨國企業的領導階層與專業經理人而言,更是。企業經營既要以百年為計,作為台灣數十年來開創、發展的經濟命脈,許多企業接班梯隊仍以偏高的「壯年」團隊為主,參考海外企業自「更年輕」團隊中拔擢人才的經驗,是否能成為開創新局的一步棋?
上週,台積電宣佈董事長劉德音將在2024年6月、約70歲時退休,就台積電現有接班梯隊的年齡來看,似乎都落在60-65歲的區間,並由年約70歲的現任總裁魏哲家領導。另一廂,EUV設備廠ASML則在11月底,宣佈現任CEO Peter Wennink也將在2024年4月間退休,接班的CEO將是法國籍的Christophe Fouquet,今年剛滿50歲。
無獨有偶,通訊晶片巨擘高通(Qualcomm)現任CEO Cristiano Amon在2021年接任時,也是50歲。半導體設備大廠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CEO Gary E. Dickerson在2013年接任時,則不過57歲。
台積電儲備接班人才年過60的「壯年接班」,相較於海外半導體業者往往以較年輕班底為主的「青年梯隊」,是偶然嗎?
封測大廠日月光的掌舵團隊當中,較年輕的已近70歲,被動元件龍頭國巨董座陳泰銘亦來到六字頭後段。而觀察台灣電子大廠、金融,乃至傳產大廠近年來,創辦人或前任董、總退休而陸續接班的,亦幾乎都自60歲以上的資深團隊當中,拔擢而出。
但這樣一來,對於企業內更年輕的世代而言,恐就不免形成,「若蹲得不夠久,做得再好也沒有機會更上層樓」的潛規則。
放眼望去,台灣有許多製造業、金融業董座,或者企業掌舵者,將屆70之齡仍在第一線打拼的人是所在多有。我們也不時聽說,有的企業董事長被公司同仁暱稱為「某經理」,堅持大小事項都要過目、管理,有的企業管理高層則是想要放手退休了,卻苦無找不到能夠「讓自己放心」的接班人,也就繼續做下去。
根據研究,企業要培養稱職接班人,可能得花上10年時間,包括需理解企業多年的經營,從管理思維、制度與規範、作業模式、組織溝通,自有其內在規則。而隨產業經營樣態的不同,或將影響到企業接班的安排與思維,牽涉到製造、研發與管理的大型跨國企業,希望接班人擁有不同部門的經營管理經驗,是可以理解的事。
然而在台灣企業當中,似乎仍普遍存在著掌舵者60歲後接班、75歲(甚至更晚)退休的現象。若企業的掌舵者已劃出明確的退休時間表,依照10年培養接班人的規律,勢必應在更早的時刻開始尋找人才,參照海外大廠多有50歲、甚至更年輕的CEO上任,接班梯隊的年齡階層要往哪些區間去搜尋,或許正是個值得台灣企業思索的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