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發展離岸在岸資產管理業務,台灣最大金融監管機關正是金管會。固然,金管會的一大任務是透過監管來維繫、保持消費者權益。因此設計了各種監理規範,審查新的金融商品,要審。審多久?不知道。可以退件,計時器重來。這些防弊的作為很好,我們的政府官員勞心勞力,為我們「擋下」了許多不具備籌資體質的案子,但同時曠日費時的審查,也扼殺了一些新的金融應用發展的可能。
防弊、興利,that is the question.作為自由主義的信奉者,我們偏好興利的作為。因為,無論制定多少縝密的計畫,制度性的漏洞依然會在你我所不留意的地方展現它自己。而我們修補之,我們前進。我們不要因為那些可能產生的破洞,就掩耳盜鈴,採取一個最為保守謹慎的監管架構——那樣,我們就乾脆什麼事情都不要做了,對吧。
防弊,則是在那規劃時設想,那些最有可能出現的漏洞(loophole)。填起來,也就是了。
這兩年間,香港的亞洲區域金融中心角色因中港政治動盪而黯然失色,新加坡吸引了部分高階金融人才,但市場專擅項目的差異,倒也讓新加坡未能直接將香港角色「整碗捧去」。
那麼,台灣應該做什麼呢?台灣可以做的可多了——建立一個台灣專屬的清算系統,無論外資賣方經紀人,或者外資買方基金,真金白銀的進來台灣市場了,咱們就收稅。真金白銀的賺飽了要走,咱們就收稅,我們大可扮演過路人的角色。凡是在台灣結算的相關交易,金融業者可以收取財富管理交易的手續費,而政府則有交易相關稅收所得可收,台灣要做的,就是把平台建立好,把市場的流動性加強,交易量大了,政府與金融業者自然也都有錢可賺。
再把場景擴寬到衍生性金融商品,選擇權市場,轉換公司債,交換債這些,若依照現行法令都還要實施實質審查——真是曠日廢時。
另一方面,金管會也實在不應該把自己認為是整個金融市場的家父長。政府機關該做的,就是把遊戲規則設定清楚——是的,金管會,你是莊家啊。莊家就應該歡迎新的金融科技業者下場打場play,打贏了,輔導他們進入更符合當前WEB 2.0、3.0、4.0的應用場景。打輸了,掰掰,請你再去練兵吧,我們期望下次再看到你。
這樣的開放架構,金管會其實可以多多嘗試著去做。
而不是那讓那些——為了遵循金管法令而申請了超多張執照的大手金控,發現一個新技術,新的AI應用,就跑過去說,「你有技術我有牌,賣給我吧?」然後,然後新創的故事就結束了。這是很可惜的事情。真正的自由金融市場,應該是大型金融業者作為生態系的骨幹,小型金融業者提供消費者更便利、更落地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場景。邊界自然逐漸模糊,所謂「自由」,自然也包含了消費者「選擇我要哪一種服務的自由。」
讓匯市股市真真正正地與世界接軌。用高速交換的訊息、金流、與台灣高等金融人才的頭腦,讓台灣成為一個貨真價實的交易中心。香港慢慢做不到的,台灣來做。甚至,我們可以設立一個離岸清算中心,用台灣龐大的外匯存底,支撐此一清算中心的營運。
金管會,對的事情,就放手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