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聊「2050淨零排放」,這不再是個口號,而是必須落實的目標。在能源這盤大棋裡,綠氫無疑是一枚新興的主力棋子。它不僅零碳、乾淨,還能和再生能源搭檔,肩負起能源載體的關鍵角色,解決穩定供電的難題。但現實是,綠氫的電解成本高、基礎設施缺,讓這枚棋子一時還難以上場。那麼,台灣要怎麼走這步棋,才能讓綠氫真正成為實現能源轉型的最重要拼圖?來看看我們能做些什麼。
綠氫的出場,必須有充足的再生能源撐腰,畢竟電解水全靠電力。現在台灣的太陽能和風能有在努力,但用地卡關、穩定性不足,還需要更多突破。政府可以簡化用地申請流程,多拉些投資進來,讓裝置容量快速上升。同時,智慧電網的建設也很重要,畢竟再生能源供電總是陰晴不定,要靠電網級儲能系統來把能量用得剛剛好。還有一招,就是選幾個工業園區試點,把再生能源和綠氫生產直接結合,打造專屬的能源載體基地。
作為零碳的氫能最優選項,發展綠氫對於台灣能源轉型的下一步至關重要,但問題是電解製氫成本真的太高,這就需要政府來幫一把。像是補助企業買電解水設備,減少轉型壓力,或者直接給使用綠氫的企業稅務減免,鼓勵他們多用一點。再設個「綠氫專案基金」,專門用來支持新技術和創新商業模式,讓綠氫從貴氣的「貴族」變成普及的「親民款」。
除了成本因素之外,綠氫要真的能上場,基礎設施必須跟上,像是加氫站、儲氫設備這些都得有。政府可以先在港口、工業區和物流樞紐建幾個示範性的加氫站,讓物流業和工業先嘗到甜頭。同時,還得投入研發更高效的儲氫材料和低成本的運輸系統。當然,台灣自己生產的綠氫可能不夠,還得和國際合作,像澳洲這種再生能源多到爆棚的國家,可能是很好的氫氣來源。
綠氫想受歡迎,就要讓大家看到它的實用性。台灣可以先挑幾個高碳排的行業,比如鋼鐵和化工,讓綠氫逐步取代化石燃料,直接減碳。同時,運輸業脫碳也很適合用上綠氫,像是氫燃料電池重型物流車,跑長途又省電,對業界很有吸引力。還有一些偏遠地區,可以用綠氫來做儲能,藉由這前景遼闊的能源載體,讓再生能源的使用更穩定,電力供應不間斷。
綠氫的魅力,不只是零碳,還在於它有沒有達到標準。如果我們能設計出一套「綠氫標籤」,來認證它的碳足跡符合國際標準,不僅能讓台灣的綠氫更有競爭力,還能為未來出口打下基礎。畢竟,未來綠氫可能成為國際貿易的新寵兒,標準化是參賽的入場券。
綠氫要成功,技術突破少不了,但背後靠的是人。政府可以擴大產學合作,讓企業和學術界一起開發高效電解槽、儲氫技術等核心技術。同時,也要在學校裡設立氫能相關課程,培養一批專業人才。不然,等技術需要人的時候再來找,恐怕就太晚了。
台灣不該只做綠氫的追隨者,我們也能成為國際氫能源舞台上的一員。加入國際氫能論壇,分享台灣的成功經驗,讓世界看到我們的技術與實力。同時,台灣的製造業優勢也可以發揮,為全球氫能產業提供高品質的零組件,像是電解槽和燃料電池。
綠氫這步棋,台灣如果下得好,不只是能源轉型的突破,還能成為下一波經濟成長的動力。我們有技術、有產業基礎,只要政府政策到位,企業積極參與,就能讓綠氫從「未來」變成「現在」。這不僅是台灣的機會,更是我們在全球能源版圖上重新劃定位置的最佳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