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我們終於等到疫情指揮中心鬆口,接下來將逐步開放邊境管制,這對消沈兩年餘的觀光旅遊業而言,自是樂見迎來龐大海外旅客來台旅遊的商機。然而,觀光旅遊業基礎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恐怕將在不久的未來,見到入境觀光客暴增、行業基礎服務人力卻跟不上來,服務處處掉漆的狀況——相較之下,製造、營建的基礎勞動力早就開放移工多年,我們想問的是,為什麼,服務業不能引進移工呢?
根據國發會提供的資料,台灣自2017年之後,在台的產業移工人數就一直穩定維持在40萬人以上,其中尤以製造業佔95%以上最多。而營建和農林漁牧業移工加起來則佔不到5%。服務業,很歹勢,沒有在列。因為不能引進,統計為零。超好笑。
台灣一旦開放旅行團,商務客,以及自由行的旅客自由入境,將對過去這兩年僅靠國旅需求支撐的飯店業,帶來新一波的服務能量壓力測試。
就以位居於解封商機核心的飯店業來說好了——當業者的房務人員屢招不滿、卻又受限於《就業服務法》的限制,無法以服務業身份引入合法移工滿足其勞動力需求,請問業者是要如何維持高品質的營運?還是要讓來台旅客看我們飯店業的笑話呢?根據交通部在產業人力供需網上提具的資料,今年度旅宿業可能新增逾11,513名人力需求(樂觀情境),而在一般情境下也預期將新增5,496名人力,惟新增供給的人力則僅4,810名,顯見人力供需的潛在缺口可能十分龐大。
我們認為,台灣的《就業服務法》根本應該重新審視其正面表列、開放引入移工的項目。台灣的少子化、高齡化早已形成人力資源調度上最大的危機與挑戰,在製造業早可引進移工締造亮麗出口成績之時,服務業,也需要放寬國際人力流動門檻,讓雇主可以更方便地取得基礎人力。
究竟憑什麼,製造業可以引入移工,服務業就不行?
這根本就是雙標,根本就是對行業的差別待遇。
拿新加坡來做個對照好了。人家新加坡的飯店業可是早就開放讓非新加坡籍的移工,在飯店內提供勞務,諸如房務整頓、清潔工作等等,在兼顧旅客需求與業者營運成本之間,取得不錯的平衡。反觀台灣的外籍移工,受限於《就業服務法》,允許雇用外國人的產業類型除專業與技術型工作,以及「國家重要建設而經指定的產業」, 船員或漁業、家庭幫傭或看護等——就是不見基礎服務業的勞動力在列。
而這就衍生出一個問題:這當然不只是台灣人「不願意」投入如飯店房務等第一線的勞動市場的問題,更曝露出《就業服務法》事實上只是在限制人力的自由流動。開放服務業引進移工,比照製造業引進外籍移工的機制,不就好了?如果用「我們必須保護台灣人從事基礎服務業勞動的機會」當藉口,那就真的太蠢了。啊就願意做這些工作的人不夠多啊。既然已經確知招不到本地人,那開放海外移工進入相關市場,也不過就是符合市場需求而已啊,不是嗎?
缺才、缺工是台灣未來經濟成長的重大問題。服務業雖然對於勞動者的技術要求相對門檻較低,但在廣義的「服務業」當中,依照市場機制,自然而然也能見到台灣本地勞工更傾向於選擇門市販售、餐飲服務等等行業投入,而勞動強度較高的飯店房務、廢棄物清運、乃至商業大樓清潔員等等行業,明顯不在本地勞工的優先選擇之中。
但我們欠缺的不就是這些勞動力嗎?
如果台灣自詡為一個人力資源可以流動的自由市場,我們認為,政府應儘速研議,開放服務業可比照製造業引進外籍移工,來補充人力,讓台灣在後疫情時代也有足夠的基礎勞動力、提供服務加值型產業充足資源,進一步提升在「真正的」服務能量,讓各行各業能以合理成本取得優質勞動力,有更往上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