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在開曼群島的KY公司,向來真的是台灣資本市場又愛又恨的對象。愛的是歷年來正牌經營的KY公司股利確實為台灣投資人帶來豐沛回報,恨的呢,則是許多在海外營運的KY公司財報實地查核有一定門檻,2019年到2021年間幾家KY公司財務連環爆大家一定都記憶猶新,而這追根究底,就是因為KY公司層層轉投資架構,讓資訊的揭露不若國內企業一樣暢通,甚至在上市櫃之前無需像興櫃公司一樣先「蹲點」,和市場彼此「認識認識」,這中間的資訊真空之處,總不能老是追著漏洞在那邊補破網吧。
當然,截至2022年為止,在台上市的KY公司合計配發現金股利已超過2000億元,對於增加市場活水確實有正面助益,且誠實申報、設置暢通溝通管道定期與投資人、媒體互動的KY公司,也是大有人在,我們肯定這樣的公司治理原則。
但說穿了,這種單單依賴公司「自我要求」的狀況,不就曝露出,其實從2008年起開放KY公司回台上市直到現在,咱們的主管機關都還沒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具公信力的監理機制,用同樣的標準與規範,來要求KY公司做出與台灣上市櫃公司相同的監理與資訊揭露原則?
就拿最近上市的永道-KY(6863)來說好了,當然上市前的公開說明書裡頭,也是有附上了財務報表,但如果在公開資訊觀測站的每月營收欄位、要查詢歷史資料的時候,光是在2022年的月營收部分就只會顯示為「外國發行人免申報本項資訊」。
這不就很奇怪嗎?台灣公司在上市櫃之前都必須先在興櫃市場蹲點,定期揭露每月營收、財務報表,在正式上市櫃之前,就建立定期與市場溝通營運狀況的管道,那KY公司為什麼就不用「強制」在興櫃交易——目前興櫃一般板KY公司僅3家——這也成了現階段強化KY公司的資訊揭露要求與監理機制控管,多只是落在公司上市櫃之後的主要因素。
那就算KY公司將財務報表附錄在公開說明書裡頭好了,但上市前為什麼不用像一般興櫃公司一樣,追溯登錄每月營收,讓投資人更能夠一目了然地看出公司營運的季節性、淡旺季波動等等,就這樣一句「外國公司無須申報該項資料」,是不是又讓KY公司在上市櫃之前的營運狀況,出現了資訊揭露不均等的狀況?
由於KY公司係屬依外國公司法註冊登記之公司,其主要營業與財產所在地並非台灣司法管轄權所能涵蓋,一旦發生財報不實、內線交易等不法行為時,有鑑於投保法的適用問題和跨國訴訟面臨高額成本等因素,對相關不法行為人或公司進行求償時,現階段執行面仍有相當困難。而要做到防患未然,自然在KY公司正式上市櫃前的輔導、上市櫃後的監理,就應該有一套完整掌握與規範的方法,對吧。
我們認為,對於KY公司的上市櫃案,應由「承銷券商輔導六個月以上或登錄興櫃交易屆滿六個月」,直接改成與國內發行公司一致,都先去興櫃跟大家一起蹲點(登錄為興櫃股票櫃檯買賣屆滿六個月,且登錄興櫃一般板期間須滿二個月以上),一步步建立與市場溝通的管道與資訊揭露的習慣。
我們樂見台灣企業家在海外創業、並且透過KY上市制度回台與國人分享經營的成果,不過呢,包括審計、財務揭露等等基本的遊戲規則,如果也能夠適用與國內上市櫃企業的相同架構,無論是主管機關監理或者對於投資人決策的流程,都能夠導向更健康的架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