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制於全球總體經濟的逆風,包括台積電在內的大型上市企業,都無可避免釋出景氣可能反轉的訊號。不過,對於支撐台灣經濟背骨的許多未上市中型企業、乃至隱形冠軍而言,隨著景氣反轉,無論在訂單、金流的掌握度更有可能出現變化,這時候,能不能夠服膺一套讓新進資本可以信服的遊戲規則,可能就左右了中型企業的生死榮枯。
「全球化停滯,地緣政治風險驟升,氣候變遷、能源消耗、匯兌風險、貿易摩擦等等,都為台灣企業經營帶來挑戰」,這些話,大家都聽得滾瓜爛熟、已成老哏了。
不過呢,在講這些外部因素之餘,我們也認為,在現階段環境之中,中型企業若要進一步吸引資本,推動轉型與擴張——如果他們不是得在景氣變爛的時候光速找到救命錢的話——可能更是檢視自身企業治理轉型的契機。
就發展面而言,在台灣中南部的製造業聚落,已有不少中小企業正在捨棄傳統的人事、會計管理系統,持續推動數位化轉型、求新求變,就是要為了提升經營韌性,而能繼續立足世界。
就挑戰面來看,事實上,包括能源價格飆漲在內的因素,在德國已讓部分中型企業難以為繼,被迫往歐陸以外的地區遷移生產基地,或甚至推向破產的邊緣。無論是搬遷,或重整,都得引進新的資金,也終究要回歸經營管理的原則,讓資本審視企業時能夠「有憑有據」。
資本,終究還是資本主義市場的「那隻手」。
確實,台灣有許多的製造業廠商,專門生產不起眼的零件、成為該領域當中的隱形冠軍,但這些冠軍之所以「隱形」,是「沒打算」成為大型企業、推動上市櫃,還是因為「根本沒辦法」進一步成長為大型企業呢?或許是在財務上行之有年的內外帳、或許是企業經營者公私帳不分的慣例,也或許是在勞工薪資與福利上的漏洞,這些公司治理制度上的缺漏,都在妨礙新進資本對這些企業投以青睞目光的胃口,更遑論結盟國際資本、進一步成為跨國的大型企業。
景氣好的時候,這些中小型企業默默賺錢,當然也不會有人說什麼。但這個時節——景氣巨爛的這個時候——若要找續命錢,就不能只是兩手一攤說「我們只是中小企業,沒有資源做那些法遵與符合會計原則的事情」。
我們就曾經看過這樣的例子:有某家受大型上市公司入股的隱形冠軍企業,因上市公司股東要求它遵循財報與營收披露規範,然而受限於人力與長年來的經營方式,這家企業並未立刻調整其財報結算的時程,符合股東需求,導致雙方產生在經營管理上的矛盾與齟齬。既有股東的要求尚且欠難達成,也就更遑論國際資本的入股、合作或併購了啊。
提出「隱形冠軍」概念的赫爾曼‧西蒙(Hermann Simon)就說,「隱形冠軍若要延續過往的成長軌跡,就得經歷改造,思考各種成長的機會與障礙。」
我們想說的是,景氣反轉之際,這就是最好的引子:正當產業留強汰弱的階段,中型企業、隱形冠軍們,何不藉此導入更具透明化的管理系統,在財稅與會計制度上強化與國際原則接軌的作為。畢竟,經營執行者與資本的互信,終究還是要回歸到透明治理原則來談。
當這一支由台灣中型隱形冠軍組成的艦隊,能夠借力大型資本、翱向世界各地開疆闢土,那才是台廠長年馬步練兵的技術在全球供應鏈當中,所能設下的另一條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