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地權條例〉修正草案在農曆年前順利三讀通過,當然眾多建商、房仲大佬們紛紛跳出來說不要再「在傷口上灑鹽」、「讓房市一刀斃命」,可見這項法令確實有踩到關鍵痛點。然而,我們要說的是,在政策打房、升息降溫房市後,政府必須思考的是,終極目標應是如何將這些瀰漫在房地產市場的游資擠回產業投資,成為有效為台灣各產業注入新創孵化、中長期研發的資金活水。
升息對於降溫房市究竟有多少能耐?光是在美國FED於2022年的一連串升息之後,就有24家地產研究單位預期2023年美國房價將進一步滑落,其中Goldman Sachs的房地產研究部門,便繼去年11月預估美國2023年房價將年減4.1%之後,在今年初更進一步將預估值調降至6.1%。
而歐洲方面,S&P Global則預估歐陸國家房價將在2023、2024年間連續兩年下滑,其中,以葡萄牙房價年減4.4%最多,英國房價年減幅度則僅次於葡萄牙,預估下滑3.5%,主要就是因為歐洲央行與英國央行相繼升息,提升房貸利率所致。
這些都證明了升息對於抑制資金持續進入房地產市場,是有確切的功能存在。
而房地產市場的降溫工作,本來就不外乎資金面的緊縮、以及需求面減緩。再來看看台灣房地產市場的供需究竟有多失衡吧,根據主計處2020年的人口與住宅普查結果,其中,光是空屋總量超過166萬、創下新高,若再加上內政部於2021至2022年間合計共發出超過54萬張建照與使用執照來看,可售出房屋量就達到220萬戶,相較於台灣已低得可憐的生育率、人口已轉為負成長的環境而言,房地產市場價格的持續上升根本毫無道理。
恐怖的是,我們也看到有許多高資產族群在海外經商成功,將資金匯回台灣時,並非持續投入產業的創新與長期投資,而是丟進看似穩賺不賠的房地產市場。這些錢在推高房價之餘,對於整體產業發展可說是貢獻十分有限,還讓普羅大眾只能「望房興嘆」,部分人民還是咬著牙扛了30年、40年房貸,縮衣節食,樽節生活支出,無形間也縮減了民間消費的力道。
這就是台灣房市價格獨漲,建商、高資產階層賺飽飽,卻反而讓大眾生活品質下降的鬼故事。
我們認為,「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修法通過,禁止預售屋換約轉售、私法人購屋採許可制、炒房重罰、建立檢舉人制度等新制固然有助於降溫房地產漲勢,不過若要進一步將高資產買家的資金「逼出」房市,讓這些資金進入經濟流動的循環,央行若推動進一步升息,仍將是最有效率的手段。
下一步,政府則應該更積極地建立自由化的產業投資環境,包括在金融服務端架構更自由的財富管理框架、鼓勵高資產客戶投資私募股權基金,倡導倍數化的新創投資租稅減免制度等等,都可以協助將市場上的大量資金導出房市,並且導入更有效率、且對於長期產業發展更有益的投資渠道。
畢竟,錢永遠是最聰明的。
把房地產市場砍爆之後,他們自會找到新的出路的。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