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甫拍板要將部份2022年超徵的稅收「還稅於民」,除了退稅之外,針對政府可以做的事情,我們在上週的社論已經略提一二。不過,我們想更進一步提出的是,台電、中油加起來去年一共虧掉4000多億元,這個部分更需要的,是從油價、電價,乃至於台幣匯率與經商環境去通盤思考,把台灣的經濟體質調整得更具韌性,而不是任何公共事業的虧損,都交給政府來做「政策吸收」,長遠來看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台電、中油去年因為戰爭等因素影響原油和天然氣價格,出現大幅度的虧損,今年情勢也未見好轉,可以說已經篤定要從虎年一路虧到「兔」。若以國際機構多預測今年原油價格平均每桶84.5美元試算,中油高層評估今年稅前虧損約700億元。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更坦言,預估「台電2023年將再虧損2,785億元」。
但另外一廂,台灣極為「經濟實惠」的工業電價、汽油柴油等燃料價格,則讓企業用便宜到壓根就不合理的成本,得以在相同的經濟情勢之下賺到荷包滿滿,不得不說,這就是去年稅收超徵的最大原因。
另一方面,台灣去年GDP有超過15%來自出口淨額的貿易順差,有部分因素也不得不「歸功於」央行長期以匯率干預手段來維持台幣匯兌位置的平衡,而這也讓台灣產業更容易在出口市場與海外廠商競爭,反映在台幣報表上不僅帶來龐大匯兌收益,也在bottom line上造就豐厚的獲利。
然而,追根究底,企業賺了錢,依然要依照稅收法令繳交國庫,然後國庫再用這些錢去補貼中油和台電等公共事業的虧損,這根本是台灣財政上的永劫回歸,難道都沒有人覺得奇怪嗎?
然後然後啊,相對於美元長期呈現弱勢的台幣,反而讓包括能源、糧食、大宗原物料與終端產品的進口價格走高,政府再來說政策上要平抑物價,要用各種補貼去紓緩輸入型通膨的價格壓力,這,都沒有人覺得奇怪嗎?
我們是覺得這很不健康啦。
長遠來看,產業要和全球同行競爭,核心技術的投資、建立產業的競爭護城河,才是王道。靠著治標不治本、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來談平抑民生物價,要靠著低廉的能源價格、全球前10名便宜的工業電價來讓產業獲得「競爭力」,然後再靠著匯率干預手段來壓制新台幣的走勢,這些,都無益於台灣長期的產業發展。
自由市場上的資金,訂單,和貨幣,都是自由流動並且最終會達到動態的平衡。我們認為,政府應該適時地思考放手讓油價和電價反映真實成本,而這些真實的成本,也才會促使企業重新審視自身的成本架構,訂出「真正」更具競爭力的經營策略。
這才是未來的台灣,在面對中國以商逼政、面對地緣政治風險,以及爭取國際盟友相挺的時刻,更需要考量的。
在這邊也跟大家拜個年,虎年的投資市場表現雖有點「虎頭蛇尾」,兔年依然還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