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與用電大戶電價一漲,果然又聽到某些產業的妖魔鬼怪出來講一些胡話,有的說會讓企業出走,有的說會被競爭者拿走訂單,還有的說是在懲罰大企業。好笑的是,抱怨這些的人呢,沒一個談到自己的企業要怎麼調整、適應、升級,人家說「潮水退了就知道誰沒穿褲子」,台灣呢,則是「電價一漲就知道誰才是巨嬰」。
台灣上次調整電價已經是2018年的事情了,而根據2020年國際能源總署(IEA)的統計,台灣的工業用電是世界第6低。電價都已經這麼低了,如果漲一點點就會讓某些企業喪失競爭力,那不就正好說明了這些企業只是靠著台電不斷虧損、全民納稅買單增資的社會成本,據以維持自身產品低廉的價格嗎?假設電費支出佔成本10%好了,漲15%,總成本也才增加1.5%,增加1.5%就無法競爭,那乾脆關門大吉吧。
請問,靠著低價電力賺取的利潤,有拿來再次投資嗎?有拿來精進生產與技術嗎?還是都拿去買跑車自己口袋麥可麥可,其他的事情,就以後再說?這就是巨嬰。
舉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例子好了。
機械同業公會的理事長魏燦文就說,「現在什麼東西都在漲,電價漲價又一起來,那我們機械的售價就會跟日本差距變得越來越小,那客戶就會跑去跟日本採購了啊。」我們真的只想問,你真的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一邊承認自己就是技術不如日本、一邊不思長進只想靠節約成本經營,問題是親愛的,日幣近期已貶到25年來低點,就算台灣沒有漲電價,人家的銷售價格還是會往你這邊靠攏啊。
身為企業主,都沒有好好思考過要如何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這樣真的可以嗎?
不要再老是把台灣的低電價低水費當作理所當然。韓國、日本的電價都比台灣高出許多,別人的產業可沒有因此喪失競爭力,畢竟在世界舞台上競逐,品質與價值就是一切。況且,電價就算不漲,台電的虧損依然是由國庫增資彌補,到頭來,還是你我的錢。
看看那些「真正的」用電大戶吧:半導體廠自行建置綠電系統已不是什麼新聞,水泥業更早就開始投入節能、開發新能源的投資,鋼鐵業也將在近年開始切入新式製程的開發,以中鋼來說,去年總用電量約50億度,不過廠內汽電共生系統自發電比例早就已經拉高到55%,這波電價調漲對成本的影響性,只是0.2%。
塑化業大老也說,「產業要承受成本,才會知道自己的競爭力是多少。」說得真好,我們給他掌聲鼓勵鼓勵。
至於那些還坐在地上哭,只想要生產成本外部化、讓全體納稅人一起承擔的巨嬰們呢??
我們只有一句話:「Grow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