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傳出許多猝死事件,令人不捨與震驚,其實青壯年人的猝死主因,除了心血管因素外,另一個就是與腦血管有關的「腦動脈瘤」!腦動脈瘤不是惡性腫瘤,但,一旦破裂造成出血性腦中風,死亡率高達三成,民眾應提高警覺,不可輕忽。
47歲企業家王先生,今年4月在例行的健康檢查中,經腦部磁振造影MRI檢查,在左側內頸動脈上段,發現約0.7cm動脈瘤,醫師立即建議做更進一步檢查。後經腦血管攝影檢查及手術,並放置線圈治療處理,解除可能的致命風險;目前已恢復良好,需定期追蹤即可。
破裂時機難預測 猝死率達三成
腦動脈瘤又被稱為「不定時炸彈」,因長期受到不平均的血流壓力,在血管壁鼓出小囊泡,形成血管瘤。囊泡越大,血管壁就越薄,也越容易破裂。西園醫院永越健康管理中心神經內科賴思佳副院長表示:「動脈瘤可能長在身體各處動脈,但最常見的是在腦部,一旦破裂形成出血性中風,約有1/3留下重度肢體障礙後遺症,1/3來不及到醫院搶救就死亡。」
且腦動脈瘤在破裂前,幾乎沒有任何症狀與跡象,很容易被輕忽,也是致死率高居不下的主因!賴思佳醫師表示:「95%幾乎無症狀,民眾多是在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等高階健康檢查中發現,否則很難被提早診斷出來。」
三種篩檢工具 揪出病灶大利器
腦動脈瘤好發40歲以上,成人先天性血管異常、動脈硬化或三高族群(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主要因子;在過去,少數病患會有眼瞼下垂、複視、頸部僵硬等症狀得以提早被診斷出來;但大部份病患多是已破裂出血,造成劇烈頭痛、噁心嘔吐、意識不清才緊急就醫處理。
隨著腦部影像檢查的普及運用,有越來越多動脈瘤可以藉由以下三種篩檢提早診斷,讓患者在還沒症狀前就被提前治療,解除危機。
1.電腦斷層血管攝影:非侵入性,檢查時間短,是診斷動脈瘤的利器,但會有一定程度的輻射暴露風險。
2.磁振造影檢查:準確且非侵入性、無輻射暴露風險,可檢測血管是否異常並評估腦組織結構,是篩檢腦動脈瘤的最佳診斷工具。缺點是檢查時間較長並需配合閉氣。
3.導管式腦血管攝影:診斷腦動脈瘤最標準也最靈敏的檢查,但為侵入性檢查,需住院才能受檢,適合已確診之患者,在做手術前詳細評估的工具。
手術成功率達九成 要及早治療處理
目前治療腦動脈瘤,可採傳統開顱手術或微創栓塞手術,搭配血管攝影的設備,手術中可合併即時檢查,都可達到90%以上的成功治療。但腦動脈血管瘤如果意外破裂,死亡風險非常高,一定要及早治療處理。
腦動脈瘤與菸酒、不正常作息、壓力與血壓有關,賴思佳醫師呼籲有家族病史者、動脈硬化症、三高族群,應定期檢查;有家族病史者,最好提早在25~30歲檢查,避免意外發生;常有頭痛症狀者,要及早就醫診斷。唯有早期檢查,才能及早揪出潛在危機,避免致命風險。(本文由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