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4-08-21 09:36:34 記者 黃文章 報導
聯合國旗下國際銅研究小組(International Copper Study Group, ICSG)8月20日報告表示,初步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全球銅礦產量增加了約3.1%,達到1,113.7萬噸;其中精礦產量增長2%,溶劑萃取-電積(SX-EW)增長了7%。全球銅礦產量在2024年前六個月受益於去年同期相對受限產量的恢復(主要在智利、印尼和美國),以及剛果民主共和國等地礦山項目達成產能所帶來的額外產量。
報告表示,智利銅礦產量增長了2.4%,其中精礦產量增長了2.5%,SX-EW增長了2%。然而,這一產量仍然比過去五年的平均上半年產量低4.5%。剛果民主共和國銅礦產量增長了約8.5%,主要是由於卡莫阿(Kamoa)銅礦的擴展以及其他小型礦山的新/擴展產能所致。
今年上半年,秘魯銅礦產量下降了2%,主要由於一些大型礦山的產量下降;印尼銅礦產量增加了33%,去年第一季度格雷斯堡銅礦(Grasberg)和巴都希賈烏銅礦(Batu Hijau)因為大量降雨和滑坡造成營運中斷;美國銅礦產量增長了10%,主要是由於去年上半年產量下降後的恢復。由於巴拿馬銅礦(Cobre Panama)在2023年11月停產,目前巴拿馬沒有銅礦產量。
秘魯全國礦業、石油和能源協會(SNMPE)主席高必茲(Victor Gobitz)表示,秘魯今年銅產量預估將介於270-280萬噸,低於政府年產300萬噸的目標。秘魯政府的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秘魯的銅產量總計為129萬噸,比去年同期下降約2%。2023年,秘魯銅產量創下歷史新高達到275.5萬噸。高必茲指出,若要維持秘魯的銅產量,礦業投資需要在每年25億至30億美元之間。
根據風險情報公司Verisk Maplecroft的一項研究,預計到2050年,全球約25%的銅項目將面臨「高」或「非常高」的極端降雨風險。加拿大、澳洲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等主要銅生產國預計將最容易受到氣候相關破壞的影響。該行首席分析師希梅納·布蘭科(Jimena Blanco)表示,工人的健康和安全風險、道路受損以及現場設施的電氣和結構損壞也都會對生產產生影響,這些影響可能會超出礦場範圍,影響當地社區和供應鏈。
ICSG報告表示,初步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世界精煉銅產量成長約6.2%,達到1,385.5萬噸。其中初級銅產量(礦石電解和電積)成長5.7%,二次產量(廢銅)成長6.3%。全球精煉銅產量的成長主要得益於中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產能擴張帶來的強勁表現。中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精煉銅產量合計約佔全球的53%。
由於許多初級和二級(廢鋼)冶煉廠和精煉廠的啟動和擴建,中國的精煉銅產量預計增長了約7%。初步數據表明,由於新建和擴建電解礦廠(SX-EW)的持續增加,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精煉銅產量增加了12%。初步數據顯示,全球二次精煉產量(廢銅)成長6.3%,主要由於中國的強勁成長。
智利精煉銅總產量基本上保持不變,電解產量下降4%,而電解沉積(SX-EW)產量增加2%。日本精煉銅產量成長3.7%;在美國,精煉銅產量估計增加了15%,因肯尼科特冶煉廠維修停工導致2023年5月產量減少基期較低的影響;歐盟煉油產量下降4%,主要是由於瑞典Ronnskar煉油廠於2023年6月關閉。
初步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全球精煉銅表觀用量成長約3.3%,達到1,336.6萬噸。中國的表觀需求(不包括保稅/未申報庫存的變化)增加了約3.5%。儘管精煉銅出口強勁成長74%,但中國精煉銅淨進口量成長9%。中國以外的世界使用量成長了約3%,其中歐盟、日本和美國的需求疲軟被一些亞洲國家的成長所抵消。
ICSG報告表示,2024年,全球銅礦產量預估將僅年增0.5%或10萬噸至2,250萬噸,主要因為一些項目的量產推進慢於預期、項目投產推遲,以及第一量子礦業旗下年產能38萬噸的巴拿馬銅礦遭到關閉的影響。
2025年,全球銅礦產量可望年增3.9%至2,340萬噸,主要受益於俄羅斯的馬爾梅日斯科耶(Malmyzhskoye)銅礦投產,以及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卡莫阿-卡庫拉(Kamoa-Kakula)銅礦第三期擴建的帶動,此外也有一些中小型銅礦的擴建和投產來提振產量。
報告預計,2024年全球精煉銅產量將年增2.8%至2,728萬噸,2025年精煉銅產量將年增2.2%至2,789萬噸。2024年世界精煉銅表觀用量將年增2.1%至2,712萬噸,2025年精煉銅表觀用量預估將年增2.5%至2,779萬噸。其中,2024年中國銅使用量預估將年增約2%,2025年將年增約1.6%。
(圖片來源:MoneyDJ理財網資料庫)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