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食品局宣布,即日起允許業者進口、製造及販售包括蟋蟀、蠶蛹、蚱蜢等16種昆蟲食品
一、 新加坡食品局(SFA)本(2024)年7月8日宣布,即日起允許業者進口、製造及販售包括蟋蟀、蠶蛹、蚱蜢等16種經評估確定可安全食用的昆蟲,使消費者將有更多食品選擇。該局前於2022年10月5日至12月4日,針對昆蟲食品展開公共諮詢,探討如何監管業者在星國飼養或進口可食用昆蟲。
二、 新加坡食品局對昆蟲在星國進口、製造及販售的規定如下:
(一) 進口或養殖昆蟲以供民眾或牲畜食用業者,須符合新加坡食品局標準。例如,業者須證明進口昆蟲在嚴格食品安全監管下養殖,非野生採收。昆蟲養殖基地亦不可含有病原體或有害污染物;
(二) 進口及販售加工昆蟲食品業者,須確保產品可安全食用,符合新加坡食品條例,亦須接受食品安全檢測,未達標即禁售;
(三) 販售預先包裝昆蟲食品業者須在產品包裝上標示昆蟲內含成分,協助消費者做出購買的決定。倘業者對食品成分有誤導性陳述,可能牴觸食品銷售法令;一旦罪成,初犯者可罰款最高5,000星幣(3,700美元),重犯者可罰最高1萬星幣(7,400美元),或監禁最長三個月,或兩者兼施。
三、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近年來大力推動將昆蟲養殖商業化,以供人類食用或作為牲畜飼料,帶來不少商機。該組織統計,可食用昆蟲高達1,900餘種。昆蟲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纖維及礦物質,養殖所需土地與水源,以及溫室氣體排放亦較飼養牛豬等傳統牲畜少。
四、 儘管食用昆蟲在星國仍是相當新的概念,但在亞洲某些國家卻是極久的傳統食物,例如,韓國及泰國分別食用蠶蛹及蟋蟀。新加坡食品局刻正密切關注昆蟲食品生產與創新的發展,並參考歐盟、澳洲、紐西蘭、韓國及泰國等國做法,在完成全面科學評估後,制定完善的監管架構,確保進口或在星國養殖的昆蟲皆可安全食用。
五、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陳維寧教授表示,新加坡食品局批准昆蟲食品上架將擴展食物來源,但食用昆蟲最好在星國養殖,確保供應鏈韌性及可更完善的監管養殖條件與安全。儘管食物來源多元化有助強化星國糧食保障,但食用昆蟲是新興食物,相對於傳統蛋白質數量極少。
六、 新加坡前於2019年設定「30·30」糧食供應願景,盼在2030年前將星國農業生產力提高至滿足人民營養需求的30%。昆蟲食品是否可協助新加坡達成該願景,取決於昆蟲食品的推動速度及成效。(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