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歲黃先生罹患高血壓十餘年,雖然持續用藥控制,但血壓始終起伏不定,有時收縮壓甚至飆破180毫米汞柱。由於害怕步上父親心肌梗塞的後塵,因而決定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終於讓血壓達標。台灣高血壓醫學會理事長王宗道呼籲,民眾不僅要「知道自己的血壓(Know your number)」,更應配合醫囑將血壓控制達標,降低中風、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疾病風險。
高血壓死亡率上升最鉅 ;; ;; 穩壓刻不容緩
王宗道醫師指出,台灣十大死因當中,高血壓位居第八,但死亡率上升最鉅。台灣超過二十歲以上成年人當中,每四人就有一人罹患高血壓。但將近五百萬高血壓病患中,卻有三分之一患者不自覺有高血壓;已知高血壓患者當中,能夠良好控制血壓者也僅在三到五成之間。
如果血壓控制不良,血壓每增加20/10(收縮壓/舒張壓)毫米汞柱,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就會倍增。王宗道醫師強調,一般人血壓應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民眾若經診斷為高血壓,血壓在160/100毫米汞柱以下者,可先透過SABCDE(限鹽、限酒、減重、戒菸、飲食控制、適度運動)等生活方式調整,經觀察3個月後血壓仍未獲得控制,則應用藥治療。
血壓就是降不下來 導管治療助達標
不過,許多民眾吃藥後仍然無法有效控制,甚至只有四成左右患者正常服藥,或者因副作用所苦。對此,台灣高血壓學會與中華民國心臟病學會發表治療共識,包括用藥效果不佳、忘記吃藥、難忍藥物副作用或是合併有器官損傷等高血壓患者,一旦門診血壓值達150╱90 mmHg(毫米汞柱),建議可使用「高血壓導管治療(RDN)」降低腎交感神經活性、積極控制血壓。
馬偕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李應湘曾遇到一個男性患者,才四十幾歲、已經兩度中風,雖然用到五、六種藥物,但是血壓就是控制不下來。
李應湘解釋,腎臟在血壓的調控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若腎臟交感神經過度活化,會導致腎素分泌增加,進而提升鈉再吸收作用、降低腎臟血流,導致血壓升高。高血壓導管治療則是從患者鼠蹊部,以導管進入腎動脈後,用微能量降低末端過度活躍的交感神經活性,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
經過「高血壓導管治療」的黃先生分享,術後幾乎血壓都能維持在130、120,「在睡得比較差、心情不好的時候還是會變高,但頂多就到150毫米汞柱。」至少術後每三個月門診,幾乎都能過關。
老人血壓高就是不正常 定期量血壓保命
王宗道醫師提到,「網路上說老人血壓高是正常的,完全是錯誤資訊,高血壓標準對任何年齡層都一致,正常標準就是120/80毫米汞柱。」中華民國心臟病學會理事長黃瑞仁補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和抽菸,控制好這「四大寇」,活到一百多歲絕對沒問題。
王宗道、李應湘和黃瑞仁三位醫師共同呼籲,治療高血壓的第一步,要正確測量血壓。除了門診測量、居家自行量測之外,24小時連續血壓測量,可以測定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均血壓值及變動的情形,對於診斷及評估高血壓患者的藥物使用情形,也有相當大的幫助。(本文由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