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業湧現運輸氨大型運輸船訂單,氨出口及接收站等基礎設施商機龐大
立陶宛商業新聞1月16日刊登專題報導分析,氨可能成為氫能源之載體,呼籲重視相關基礎建設。越來越多環保法規推動工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由於使用氫能源沒有碳排,氫成為能源轉型之目標之一。但由於與氫運輸相關技術複雜性和高成本,外界擔憂運輸船舶之可行性,故轉向運輸氨之大型船隻訂單越來越多。以氨作為氫燃料載體的潔淨能源研究,近年來逐漸成為國際顯學,氨比氫更具有運輸和儲存等優勢,有較佳的經濟可行性。氫是氨的一種衍生物,氨有望成為一種重要能源載體(中介形式)。
在過去的兩個月,韓國造船廠收到建造15艘大型氨運輸船之初步訂單。其中,三星重工獲得2.4億美元的訂單建造2艘此類船隻,將於2027年交付。馬士基油輪公司與日本三井公司合作,向現代三星重工訂購了4艘93,000立方米容量船隻,計劃於2026年交付,並可選擇增加6艘訂單。希臘航運公司Naftomar 也確認向大宇海洋造船公司訂購了四艘類似容量之運輸船。
目前全球每年有1,850萬噸氨出口,幾乎所有的氨都是使用化石燃料生產的。 貿易大多發生在卡達等天然氣生產國和化肥主要生產國之間,因為氨是化肥主要原料。大約20%液化石油氣運輸船用來運輸氨,但由於氨之化學特性,並非所有液化石油氣運輸船都能用於運輸氨。海運時,可在接近常壓的條件下,在-50 °C左右冷凍運輸,在4-8大氣壓力下,可在10 °C的條件下進行半冷藏。
但目前環保氨氣量是否足以在2026年這些船舶完工啟航時裝滿,船東是否會決定將這些船用於此目的仍有疑慮,而船舶也適用於運輸液化石油氣等其他氣體。
儘管關於投資氨運輸船是否明智的爭論仍在繼續,但分析師們強調對大量運輸之基礎設施的巨大需求。顧問公司Rystad Energy之預測顯示,至2035年,174 個接收站之重點將轉移到氫氣轉化為氨氣,占出口氫氣總量62%,約為每年1,350萬噸。
預測顯示,由於普遍轉向新能源系統,潔淨氨之運輸和貿易量將大幅增加。預計至2035年,氨銷售量將達到7,600萬噸,為2020年運輸和銷售量之四倍。由於氨出口量激增(主要來自非洲和北美),至2050年,氨之出口量將增加五倍,達1.21億噸。
日本和德國等國家已經調整了其國家氫能戰略,預計這些燃料將發揮更大的作用,並凸顯氫氣在實現凈零排放目標方面之關鍵作用。儘管有許多出口導向之專案計畫,未來貿易動向仍存在不確定性,但一些項目可能會將氫氣部分轉化為氨氣或尋找替代運輸方式,投資者對氨貿易越來越有信心。
目前,全球有220個氨基礎設施專案正在進行,總產能超過600萬噸。澳大利亞的目標是成為最大的潔淨氨(clean ammonia)出口國之一,目前有7個出口碼頭,年總儲存能力約為173,000噸。如果到2040年不擴大規模,澳洲將只能出口其計畫生產之一小部分。僅亞洲可再生能源中心預估,每年將可提供約900萬噸氨。
為了滿足澳大利亞氨之出口,接收站之量能需要提高10倍。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西部綠色氫氣中心和亞洲可再生能源中心等澳大利亞專案將是世界上最大的氫氣專案之一,而在這些專案中,氨將是氫氣運輸的主要形式。(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