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總署主席批評德國淘汰核能、押寶氫能實屬錯誤
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 IEA)主席Fatih Birol近日接受德媒「商報」(Handelsblatt)訪問時表示,德國逐步淘汰核電之決定係「歷史性錯誤」,對電力供應穩定與減少碳排均將造成負面影響。
B主席認為,德國應讓剩餘核能發電機組持續運作,而不是在2023年4月全數關閉。渠亦批評德國與其他國家押注綠氫,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將不符經濟效益。主因在2030年前,全球氫能相關計畫僅有7%能夠完成建設,且發電成本高昂,氫能需求者與市場亦未見明朗,前景不容樂觀。另一方面,渠認為全球能源領域仍有更重要與更棘手的問題刻待解決,但對於氫能賦予過高期望可能分散政府與民眾之注意力。
B主席也建議德國,不應試圖透過補貼措施將太陽能產業根留本土或寄望產線回流國內,德國政府應把焦點放在仍具競爭力之領域,例如能源領域之高科技。且由於中國太陽能產業仍存在巨大產能過剩,德國本土太陽能產業幾乎沒有機會能與之匹敵。
德國政經分析顯示,德國最後3座核電廠於2023年春季關閉,象徵淘汰核能的重要里程碑。但由於決策過程充滿爭議且高度政治化,致前後耗費20多年始完成淘汰核能發電。而現階段再有不少政黨與民間團體要求政府恢復核能發電,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核能擁護者包含最大在野黨基督教民主黨(CDU)。該黨於前總理梅克爾執政時期,雖於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後決定逐步淘汰核能,但時空環境已今非昔比,立場爰有所轉變。
主張淘汰核能者主張,關閉核能發電機組有助再生能源擴張、減少碳排放。對於未來的能源系統結構,德國政府押注於太陽能與風能等再生能源,另亦著重於興建燃氣發電廠,並確保相關電廠未來可轉變為使用綠氫運作。
2023年煤炭發電仍占德國電力結構約26%,最晚須於2038年前逐步淘汰煤炭發電。德國是否可在不具核能發電的情況下達標,擁核與反核陣營均密切關注相關趨勢發展。(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