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4-10-28 12:52:51 記者 新聞中心 報導
工研院橫跨兩週的「眺望2025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今(28)日舉辦「AI產業趨勢」場次。本場次介紹全球各行業於工作場景當中的AI應用創新案例,以起標竿之效,討論AI創新應用如何為百工百業提升企業效能、贏得市場商機。此外,也將從AI關鍵元素,深入探討企業在導入AI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與機會,並提供實務建議,協助企業成功邁出AI轉型的第一步。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智研究副總監徐富桂進行「洞悉2025 AI趨勢,掌握產業先機」專題演講指出,對一般企業而言,如何善用AI工具以改善營運效率、提高員工生產力、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是企業數位變革的重要契機,但對於中小微型企業而言,AI工具導入的技術門檻、資金人才限制等才是最大挑戰。
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總監張森嘉進行「導入AI必經的歷程:從AI關鍵元素談導入AI需要具備的思維」專題演講時表示,企業在導入AI應用時,需要具備正確的思維和充分的準備工作,這包括對AI技術的正確認識,了解其學習能力和應用潛力,並結合專家知識來發展生成式AI應用。
在導入AI應用的過程中,企業需要確保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並結合生成資料來建立資料優勢。此外,資料保護也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其次,企業需要具備足夠的算力來支持AI模型的訓練和運行,這包括高效能運算設備的配置,如地端運算、邊緣運算和AI PC等。未來,企業可能會採用租用和自建大語言模型混用的模式,以達到最佳效果,這種模式可以結合即時性資料動態運用。
在「數位時代的AI競賽 - 台灣如何突圍?」專題演講中,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經理周駿呈指出,臺灣在AI領域發展不落人後,除了AI晶片、AI伺服器、散熱冷卻等實體設備的代工產值執全球牛耳之外,在特定應用領域(如製造、醫療)的專用模型開發以及垂直應用服務的發展也相當積極;不過較歐美等AI先進國家而言,臺灣雖擁有完善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鏈等先天優勢,但仍面臨資料短缺、人才不足、算力有限以及治理機制待改進等產業發展痛點。
考量全面落實AI基礎建設所需的龐大資源限制,周駿呈建議,臺灣可善用長期累積的產業特色,以半導體、資通訊完善的供應鏈製造優勢,結合製造、醫療等特定應用領域的產業資料與專業經營知識,打造可協助企業順利提升生產力與創新研發能力的AI解決方案,進而促進臺灣百工百業AI化生態鏈的健全發展,提升我國整體AI發展競爭力。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黃筱雯進行「AI應用百花齊放-中小微企業的轉型之路」專題演講時提到,據IDC針對企業使用AI應用服務之調研報告指出,對於企業而言,企業主期望AI應用服務的前五大效益依序為提升營運效率、增加利潤、營收成長、改善員工生產力、快速創新;不過各行業因行業特性、企業規模、商業模式等不同之故,所適用的AI技術功能也將有所不同。整體而言,不分行業別、企業規模大小,生成式AI與協同式AI是最受各行業歡迎、各行業最欲導入的AI技術功能;而對於中小企業導入AI技術或應用而言,門檻在於資金規模、技術理解、需求釐清、場景選擇、AI人才等。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林研詩進行「4D任務交給AI -人形機器人打造韌性社會」專題演講時表示,隨著AI技術向多模態方向演進,垂直應用範圍也持續擴展,AI代理的發展成為新的趨勢。多模態AI模仿人類對世界的感知方式,讓機器人能更細緻地理解現實環境,並創造出嶄新的AI人機互動模式。
近期,科技巨頭紛紛開發AI人形機器人的訓練平台,利用多模態神經網路進行端到端的運行,同時建立多模態資料的共同嵌入空間,以實現全局的數據分析。AI領域的獨角獸公司則正朝著通用機器腦的目標前進,讓人形機器人能夠適應非結構化環境,並透過大世界模型賦予其重要的空間推理能力,此一能力成為通用機器人的智慧基石。
林研詩指出,智慧感知零組件的發展也將成為產業競爭的關鍵要素。融合人的五感與機械協作能更好地傳承老師傅經驗,並有效應對製造業面臨的挑戰。隨著多模態AI技術賦予機器人處理複雜任務的能力,機器人將能整合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資料,具備真正的具身智慧,進一步推動工廠自動化,並成為人類的得力助手。這標誌著新「智械時代」的來臨,尤其是在多模態AI機器人即服務(RaaS)領域的應用。未來商業化的關鍵在於機器人能否有效解讀物理空間並做出決策,實現手眼協調技術,從而推動工業5.0的實現,並將數位轉型與永續發展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