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起源於大陸,在清朝前稱之為本草或生藥,為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應用的藥物,主要分為中藥材及飲片、中成藥(中藥製劑)兩大類,其中,中藥材是直接取自植物、動物或礦物,經乾燥及去除雜質後簡單加工的原藥材;飲片為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根據辨証論治和調劑、製劑的需要,將中藥材進行淨製切製或泡製後的製成品;中成藥則是由中草藥為原料,經製劑加工後製成各種不同劑型的中藥製品,包括膠囊、散劑、片劑、丸劑、溶液型等。
中藥絕大部分來自於天然植物、其次為動物、礦物以及部分人工製品,產地、採收及儲存也是影響後續藥材品質的重要因素。
中藥依藥性來分,主要可分為四氣五味、升降浮沈、歸經、有毒無毒、配伍及禁忌等,意為:
1.四氣指的是寒、熱、溫、涼,五味則為酸、苦、甘、辛、鹹等五種不同味道。
2.升降浮沈中的生浮藥具有祛風、散寒、湧吐、開竅等向上向外的作用,沈降藥則具有清熱、瀉火、瀉下、利尿、消食、止咳平喘、收斂等向下向內的作用。
3.歸經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所治病症為依據,總結出的藥物的作用部位與範圍。
4.毒性在廣義上泛指藥物的偏性,在狹義上是指藥物對機體的損害性,其依毒性可分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
5.配伍為將兩種以上的藥物合在一起使用,以提高療效及應付複雜病情的需要。
6.禁忌分為配伍禁忌、證侯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藥的飲食禁忌。
中、西藥之優缺點比較:
中藥優點 |
西藥優點 |
1.無副作用
2.治病養身
3.肝腎刺激小
4.不傷胃腸
5.停藥反應少 |
1.攜帶方便
2.使用方便及迅速
3.作用時間快
4.劑型多樣化
5.用量反應明顯 |
中藥缺點 |
西藥缺點 |
1.攜帶不便
2.煎熬麻煩
3.藥材內如有重金屬不易判斷
4.劑型不如西藥多樣化
5.用量反應不明確
|
1.有副作用
2.藥物皆以化學製成
3.肝腎刺激大
4.較傷胃腸
5.停藥反應多 |
各種類藥材對照表:
皮類 |
藤木類 |
根類 |
根莖類 |
杜仲 |
木通 |
黃耆 |
秦艽 |
桔梗 |
續斷 |
大黃 |
知母 |
升麻 |
桑白皮 |
石斛 |
柴胡 |
百部 |
烏藥 |
鬱金 |
天麻 |
香附 |
延胡索 |
黃柏 |
鎖陽 |
人參 |
當歸 |
麥門冬 |
牛膝 |
桂枝 |
狗脊 |
土茯苓 |
牡丹皮 |
燈心草 |
龍膽 |
遠志 |
前胡 |
甘草 |
羌活 |
半夏 |
白朮 |
肉桂 |
肉蓯蓉 |
威靈仙 |
地黃 |
葛根 |
三七 |
高良薑 |
天南星 |
白芨 |
厚朴 |
竹茹 |
黨參 |
紫苑 |
防己 |
附子 |
薑黃 |
黃連 |
澤瀉 |
五加皮 |
鈎藤 |
細辛 |
甘遂 |
黃芩 |
白芷 |
玉竹 |
貝母 |
|
|
|
藁本 |
白薇 |
獨活 |
防風 |
菖蒲 |
川芎 |
|
|
|
玄參 |
栝蔞根 |
巴戟天 |
白芍 |
白茅根 |
蒼朮 |
|
|
|
天門冬 |
西洋參 |
赤芍 |
木香 |
山藥 |
冬蟲夏草 |
|
|
|
何首烏 |
山豆根 |
地榆 |
丹參 |
莪朮 |
黃精 |
|
葉類 |
花類 |
果實類 |
|
種子類 |
全草類 |
樹脂類 |
動物類 |
礦物類 |
桑葉 |
丁香 |
山查 |
蔓荊子 |
桃仁 |
荊芥 |
沒藥 |
海馬 |
鐘乳石 |
枇杷葉 |
槐花 |
枸杞 |
覆盆子 |
菟絲子 |
麻黃 |
乳香 |
殭蠶 |
紫石英 |
艾葉 |
夏枯草 |
烏梅 |
益智仁 |
肉豆蔻 |
淫羊藿 |
五倍子 |
雞內金 |
滑石 |
紫蘇 |
菊花 |
連翹 |
枳實 |
淡豆鼓 |
薄荷 |
天竺黃 |
桑螵蛸 |
禹餘糧 |
|
西紅花 |
使君子 |
橘皮 |
決明子 |
|
阿膠 |
鱉甲 |
陽起石 |
|
金銀花 |
五味子 |
山茱萸 |
酸棗仁 |
|
神曲 |
石決明 |
雄黃 |
|
款冬花 |
槐角 |
吳茱萸 |
薏苡仁 |
|
琥珀 |
牡蠣 |
磁石 |
|
蒲黃 |
栝蔞 |
麥芽 |
白扁豆 |
|
冰片 |
真珠母 |
自然銅 |
|
旋覆花 |
馬兜玲 |
茴香 |
檳榔 |
|
|
龜板 |
花蕊石 |
|
紅花 |
山梔子 |
|
補骨脂 |
|
|
五靈脂 |
龍齒 |
|
辛夷 |
木瓜 |
|
杏仁 |
|
|
穿山甲 |
芒硝 |
|
|
|
|
車前子 |
|
|
紫河車 |
龍骨 |
|
|
|
|
|
|
|
鹿茸 |
|
|
|
|
|
|
|
|
牛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