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nderbolt是由英特爾推出,以「Light Peak」為技術根源發展而成傳輸介面品牌,於2009年由英特爾(Intel)在IDF會議上發表,所謂Thunderbolt是一種新的連接器標準,當作電腦與其他裝置之間的通用連接線,類似目前USB的功能,未來一台電腦可裝設數個Thunderbolt連接埠,提供不同的裝置使用,也可直接連接到一個具有數種對外接口的裝置上,取代DVI、DisplayPort、USB、Firewire、HDMI等連接方式。和Light Peak不同之處在於,Thunderbolt採用銅纜作為傳輸介質,消除了原本Light Peak用光纖傳輸價格昂貴的疑慮。
Thunderbolt的優勢在於可用一種細長的線纜支援多種輸入輸出裝置,介面的傳輸線規範目前是最長3公尺,且雙向同步傳輸速度可達10Gb/s,宣稱高畫質電影檔案可以在30秒鐘內傳輸完畢,預期這個速度未來10年內將會達到100Gb/s。
在Thunderbolt產業鏈中英特爾將生產控制晶片,而光收發器成本結構中,材料成本佔總成本近8成,所需的元件包含了垂直共振腔面雷射二極體(VCSEL)磊晶及晶粒、TO-CAN封裝、驅動IC、OSA封裝及測試等,其中以垂直共振腔面雷射二極體(VCSEL)是最關鍵元件,主要供應商是日本三菱、住友、日立等大廠。
目前台灣相關概念廠商包括前鼎(4908)、上詮(3363)、正崴(2392)、聯鈞(3450)、卓越(2496)、光環(3234)等。卓越光纖的高強度耐彎光纖(BendSafeTM)產品,已確定被英特爾採用在Thunderbolt解決方案,而聯鈞主要負責生產Thunderbolt光纖連接頭。
目前日本新力(Sony)已決定在VAIO筆電中率先採用。
基於成本考量,英特爾於2011年初宣布,Thunderbolt將捨棄光纖而改用銅線進行傳輸,傳輸效率將會較原本預期的每秒10Gb差;而各家合作夥伴已經開始進行認證及除錯,接近可量產的階段。
2011年2月,英特爾宣布將與蘋果達成技術合作,由MacBook Pro系列筆記型電腦搭載Thunderbolt首度上市。英特爾並積極進行部份規格修正,以將光收發模組嵌入光纖線纜的插頭中為目標,未來個人電腦主機板上就不需要安裝光收發模組,並可降低ODM/OEM的成本。
2011年下半年英特爾宣布Light Peak技術規格的連接器將與USB3.0兼容,2012年初推出的Ivy Bridge處理器平台所搭載的Panther Point晶片組以原生內建4埠USB3.0控制器。
2013年,推出第二版(Thunderbolt 2),代號 Falcon Ridge,同步傳輸速度 20 Gbit/s,能連接一個顯示器,並同時傳送4K視訊。
2015年,推出第三版(Thunderbolt 3),代號Alpine Ridge,雙倍頻寬達到40 Gbit/s (5 GB/s)。Thunderbolt 3 物理介面改用USB Type-C。可連接兩個4K解析度顯示器,或一個5K解析度顯示器。基於 PCIe 3.0 x4。支援 HDMI2.0(4K 60Hz)和 DisplayPort1.2(5K 60Hz)。
2020年,在CES公開發表第四版(Thunderbolt 4),最終版本的規格書在2020年7月發布。Thunderbolt 4 與 Thunderbolt 3 的主要差異在於對於USB4通訊協定的支援以及資料的傳輸速度。對於PCIe的最低要求需要32Gbit/s 以上。支援兩個4K顯示(DisplayPort 1.4)。支援Intel VT-d為基本的直接記憶體存取保護以防止實體DMA攻擊。
2023年,推出第五版(Thunderbolt 5),代號 Barlow Ridge,符合USB開發者論壇 (USB-IF) 的 USB4 2.0 規格。提供 80 Gbit/s 的對稱頻寬,是 Thunderbolt 4 的兩倍,支援 60Hz 的雙 8K 顯示器。英特爾宣布於2024年開始推出與 Thunderbolt 5 相容的電腦和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