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豐控股(0005.HK)為香港上市公司,匯豐透過旗下附屬及聯營公司提供全面的銀行及相關金融服務。集團總部設於倫敦,網路覆蓋全球五個地域。匯豐在歐洲、香港、亞太其他地區(包括中東及非洲)、北美洲及拉丁美洲的83個國家和地區共設有約10,000個業務據點,為個人、工商、企業、機構、投資及私人銀行客戶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原由蘇格蘭人湯馬士·修打蘭(Thomas Sutherland)於1864年在香港發起,資本500萬港圓。最初的發起委員會成員包括寶順洋行(Messrs Dent & Co.;委員會主席)、瓊記洋行(Messrs Aug Heard & Co)、沙遜洋行(Messrs Sassoon Sons & Co)、大英輪船(The Peninsular & Oriental Steam)、禪臣(Messrs Siemssen & Co)、太平洋行(Gilman & Co)、 順章洋行(Messr P Cama Co)等十家洋行。1865年3月3日正式在香港創立。香港上海滙豐銀行開業後的一個月,在上海的分行開始營業,倫敦分行亦在7月開業,並於三藩市開設代理機構,直到1875年成為提供全面服務的分行。1866年,滙豐在日本橫濱開設分行,成為日本政府的諮詢顧問。1888年,滙豐泰國分行成立,成為泰國第一間銀行,並為泰國發行首批鈔票。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最初是為在華的外國企業,以英資為主提供金融服務,雖然在成立初期已經在全球建立分行以及代理行網絡,但是主要業務依然是中國以及亞太其他地區。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原本的名稱為香港上海滙理銀行(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mpany Limited),1866年英文名稱改為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1881年中文名稱改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滙豐」這兩個字據說是由華人買辦古應春於測算過筆劃吉凶之後建議的,取其「滙款豐裕」之意。
到了20世紀初,滙豐已經成為遠東地區第一大銀行。由滙豐經手買賣的外滙經常佔上海外滙市場成交量的60%-70%。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滙豐業務受影響,並暫時將總辦事處遷往倫敦。戰爭結束後,香港的業務恢復運作,並取回香港總行營運權。1949年,隨著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權,滙豐在中國大陸的分行相繼關閉,只有在上海的分行繼續運作,滙豐成為少數在中國大陸沒有中斷業務的外資銀行。
1960年代開始,香港上海滙豐銀行以滙豐銀行作為官方簡稱,英文官方簡稱為HongkongBank,並且與加拿大滙豐銀行、澳洲滙豐銀行以及馬來西亞滙豐銀行區分,直到1998年11月滙豐集團宣佈統一品牌為止。
1991年,滙豐控股母公司滙豐控股成立,香港上海滙豐銀行股份轉移至滙豐控股股份,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則由滙豐控股全資擁有。
2010年7月匯豐集團決議收購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RBS)在印度的零售和商業銀行業務,2011年上半年完成。
公司主要提供零售銀行及財富管理業務,已在倫敦、香港、紐約、巴黎及百慕達證券交易所掛牌買賣。
2021年5月,公司計畫退出美國零售銀行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