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即購買力平價學說又稱為一價定律( Law of One Price )。
以漢堡為例。漢堡在A國賣5元一個,如果A國二元可以換B國一元,那麼一個漢堡在B國應該是賣2.5元。
簡單而言,PPP是指貨幣透過匯率在兩地之間兌換後,仍然能夠購買相同的貨品(漢堡)(購買力不變)。
假設兩地開始時的匯率是1$A=1$B。如果漢堡在A國賣5元一個,在B國是賣3$。會有人在B國購入漢堡,然後拿去A國出售,每個可以賺取2元。如此稱之為套利:透過兩地貨品的差價,低買高賣,從中賺取差價。
有套利的行為,在B國不停購買漢堡,令漢堡在B國的價格上升。在A國不停出售漢堡,令漢堡在A國的價格下降。價格差別越來越小,直至差別等於零時,套利活動便會停止。兩地的漢堡沒有差價。因此,貨品因為套利的行為,貨幣的購買力在兩地相等。
購買力平價說係假設當國際貿易不存在交易成本且沒有貿易障礙及市場完全競爭的假設下,透過匯率轉換後,所有國家的物價水準應趨於一致。該學說可區分為「絕對購買力平價說」與「相對購買力平價說」兩種形式。
「絕對購買力平價說」主張,一國通貨的價值及其需求是由一單位該國通貨在其國內所能購買的商品及勞務的數量,即所謂購買力加以決定,因此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可採取兩國貨幣的購買力的比值加以表示。根據此關係式,本國物價上漲意指本國通貨相對於外國貨幣貶值。至於「相對購買力平價說」則主張,兩國貨幣的匯率水準係依據兩國的通貨膨脹率的差異而進行調整。兩國之間的相對通貨膨脹決定兩種貨幣之間的均衡匯率。
購買力平價說以較合理的方式解釋匯率的決定基礎,並被廣泛地應用於預測匯率走勢,惟該學說仍忽略國際資本流動等其他因素對匯率的影響。
(資料來源: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