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V = P Q 這個數學公式在總體經濟學(或譯為宏觀經濟學)的古典理論當中,是個非常有名的公式,它主要在探討貨幣發行數量與物價之間的關係。最近去世的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傅利曼(Friedman)就是專門研究此一學問的箇中翹楚,這也讓他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在原來的數學公式當中,M 代表貨幣數量 , V 為貨幣的流通速度 , P 為物價 , Q為商品數量。
假設M等於50,V 為2,P 為1 , Q 等於 100 , 也就是 50 * 2 = 1 * 100 。
如果這個社會的商品生產增加到200,其他情況不變之下,商品價格定會跌為0.5。反之,若商品生產降為50,則商品價格會漲到2。
另外1種情況是假如貨幣數量增加為100,V以及Q不變下,則商品價格會漲到2。
這個原本是用來解釋一般物價水準的簡單貨幣數量學說,用來解釋股票的價格,竟然也可以分析到鞭辟入裏的程度。
現在把 M 當作股市的資金, V 當作資金的周轉率(在相當大程度內,周轉率就是股市的成交量),P是股票價格(我們用指數作為代表),Q就是股票的數量(上巿總股本)。在短期內,上市總股本增加的速度很慢,甚至我們可以把它當作是固定的數值。此時,如果流入股市的資金越來越多,則 P 股價指數必然要提高,否則這個公式就無法成立。除了流入股市的資金會促使股價上漲之外,成交量擴大也是個重要因素,M 跟 V這個兩個因素所發揮的相乘效果會更為驚人。
最後,我們常說 股價漲跌 = 資金 * 信心
當前的中國大陸,有上兆美元的外匯存底,就意味著有等值的人民幣在市場流通;再加上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外資源源不絕的流入,所以資金根本不是問題。至於信心方面,連續多年每年將近10%的經濟成長率,就是信心堅強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