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聯邦新政府的「工業電價」計畫引起產業界意見分歧
為緩解德國高能源價格對產業的嚴重壓力,由基民盟(CDU/CSU)與社民黨(SPD)組成的聯邦新政府計劃推出「工業電價」(Industriestrompreis)政策,將透過補貼方式為能源密集型產業提供優惠電價,預計每度(千瓦時)電價至少降低0.05歐元(依德國聯邦能源與水資源協會/BDEW 2025年3月的報告,中小型企業電力平均價格為每千瓦時約0.1875歐元)。但這項政策卻引起產業界的不同反應,支持與反對聲浪交錯。
支持者包含德國聯邦工業總會(BDI)、化工產業協會(VCI)、鋼鐵業經濟工商聯盟(Wirtschaftsvereinigung Stahl)等認為,這是一項及時且必要的紓困措施,有助於提高德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德國化工與鋼鐵等產業的能源消耗量極高,目前已因歐洲天然氣價格上漲而面臨生存挑戰。
然而,批評者則認為該政策並未觸及能源成本高昂的根本原因。科隆經濟研究所(IW)、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IfW)的經濟學家指出,這類補貼方案雖能暫時紓困,但將造成長期的財政負擔,並使企業依賴政府資助。此外,聯邦政府每4年選舉帶來的政策變化,亦令企業對補貼政策的可預期性失去信心。
家庭企業聯盟與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VDMA)亦對此表示不滿,指出政策可能使大型企業受益,但中小企業卻遭到邊緣化。此外,渠等認為工業電價是對市場價格機制的干預,違反公平競爭原則,更可能使德國作為生產據點結構上的劣勢較不明顯。
其實,類似的「過渡電價」補貼方案早於2023年便由經濟部長Habeck(綠黨)提出,當時的價格設定為每度(千瓦時)0.06歐元,由國庫補貼市場與政策價差。但該案因成本過高、目標模糊且長期可行性不足而遭到否決。
如今聯邦新政府提出的版本在措辭上依然模糊,缺乏具體落實細節,引發產業界的不確定感。特別是中小型企業普遍擔心政策僅會再次優惠大型企業,使其處境進一步惡化。(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