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印尼要將燃料來源地從新加坡切換至其他國家,經濟分析師認為短期內難以達成
一、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5)年6月13日報導,印尼表示有意在半年內從新加坡購買的燃料大幅減少60%,改自美國進口之消息引發關注。市場擔心此舉可能影響新加坡煉油廠及儲油終端的吞吐量,並波及石油貿易、物流、航運及船隻添油等活動。惟經濟分析師指出,新加坡煉油業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發達的物流設施等「護城河」;此外,替代來源美國的煉油業並不具備競爭優勢,因此,印尼要在短期調整燃料來源地並非易事。
二、石油與石化產業占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約達5%,星國每天煉油產能約130萬桶,印尼從新加坡進口燃料占印尼整體燃料進口量的六成以上,每天約29萬桶液體燃料(包括汽油、柴油及航空油),約占星國兩成的產能。根據交易平台輝立Nova提供的數據顯示,2022年印尼從新加坡進口總值約104億美元的礦物燃料,包括大量的汽油及柴油。
三、經濟分析師表示,亞洲並非美國精煉燃料的傳統出口地,亞洲的需求主要由各地本土供應,或由中東、新加坡、中國及印度等國家供應。此外,美國的煉油產業持續萎縮,原油及天然氣出口則呈現成長。因此,印尼要切換從美國進口精煉燃料,遠較從美國進口原油更加困難。
四、經濟分析師認為,倘部分精煉燃料需求發生轉移,星國煉油廠、石油貿易公司、油庫運營商及航運公司等需重新調整,需適應新的貿易路線、產品組合、航程長度、目的地組合等。其中,航運公司可能會受到最大的影響,因為競爭更加激烈,且新的目的地可能已擁有自己的船隊。
五、剛接手新加坡蜆殼(Shell)設施的阿斯特化學品及能源公司(Aster Chemicals and Energy)最大股東為印尼的詹德拉阿斯利集團(Chandra Asri Group),該公司發言人表示,新加坡作為石油樞紐的主導地位,取決於星國的基礎設施及持續的區域需求。印尼倘真要減少從新加坡進口精煉燃料,將會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短期影響不會太大。但倘其他東南亞國家皆效仿印尼的做法,則將會對新加坡在區域能源貿易中的地位產生更深遠影響。長期來看,星國業者亦有充足的時間轉而出口到其他市場,例如:馬來西亞、越南、緬甸、中國等。該公司刻正審視並積極監測局勢的動態。
六、此外,印尼抨擊新加坡生產的燃料昂貴,價格與中東地區不相上下,以及新加坡的碳稅制度使能源業者成本增加影響煉油業的競爭力。星國碳稅主要徵收對象為每年排放至少2萬5,000公噸溫室氣體的設施與機構,包括發電廠與大型製造商等。碳稅自去年起從每公噸溫室氣體從5星幣(3.88美元)調高至25星幣(19.42美元);2026年及2027年將上漲至45星幣(34.96美元);預計至2030年將增到50至80星幣(38.85至62.16美元)。
七、輝立Nova指出,印尼詹德拉阿斯利集團決定投資新加坡的煉油設施,足以證明印尼企業仍看好新加坡基礎設施及貿易網絡的戰略價值。並相信該集團在進行收購時,應已考慮新加坡的碳稅制度,以及對利潤率的影響。印尼企業投資新加坡煉油設施,對印尼而言代表擁有更大的控制權,可優先將產出供應給印尼消費,因此印尼很有可能維持現狀,繼續自星國進口燃料。(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