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Flip Chip
技術簡介
Flip Chip
技術是一種將IC與基板相互連接的先進封裝技術,在封裝的過程中,IC會被翻覆過來,讓IC上面的接合點(Pad)與基板的接合點相互連接。由於成本與製程因素,使用Flip
Chip接合的產品通常可分為兩種形式,分別為使用於低I/O數IC之FCOB(Flip Chip on Board)及使用於高I/O數IC之FCIP(Flip
Chip in Package)。Flip
Chip技術應用的基板包括陶瓷、矽晶片、高分子積層板以及玻璃等,其應用的範圍包括高階電腦、PCMCIA卡、軍事設備、個人通訊產品、鐘錶以及液晶顯示器等。當Flip
Chip 應用於液晶顯示器上時,由於基板是玻璃,也被稱為COG(Chip on Glass)。使用Flip Chip技術有兩大好處:
-
可降低晶片與基板間的電子訊號傳輸距離,因此對於高速元件的封裝有一定的適用範圍。
-
可縮小晶片封裝後的尺寸,使得晶片封裝前後大小差不多,對於追求縮小封裝面積的IC元件亦有其適用範圍。
圖一、封裝技術演進圖
貳、Flip Chip
未來發展之前景
由於Flip
Chip技術將IC封裝技術提升至體積更小、傳輸速度更快的境界,在資訊與通訊產業均可被廣泛利用,未來需求快速成長指日可待。隨著製造成本的下滑,此技術發展至今,似乎隱然成為封裝技術的新主流,逐漸取代傳統的打線封裝技術。根據圖二TechSearch
International的預估,2002年全球Flip Chip的需求約為18億顆,未來三年的平均年複合成長率亦高達20%以上。
圖二、Flip Chip
市場預估
資料來源:TechSearch International Inc.
目前國內具備Flip
Chip技術的公司有兩家:華通(2313)及南亞(1303),這兩家公司都是Intel為了於全球推廣Flip
Chip所選擇的長期策略伙伴,加上日本的Shinko與Ibiden,四家公司供應Intel全球Flip
Chip的需求量。華通自兩年前率先被Intel選為台灣第一家Flip Chip基板的配合供應廠商,公司斥資新台幣80億,於大園興建一座Flip
Chip第一代基板廠,經過兩年來的努力,良率由初期的20%提升至80%以上,對Intel的出貨量也由初期的60萬顆/月攀升至目前的350萬顆/月。Intel鑑於Flip
Chip供應廠商太少,而且日本兩家廠商價格偏高,遂於台灣再遴選南亞作為Intel第四家Flip Chip供應商,直接切入Flip
Chip第二代基板。Intel此舉乍看之下對華通極為不利,因為市場一般認為Intel將減少對華通Flip Chip substrate
I的下單量,而將訂單轉至南亞生產較高階的Flip Chip substrate II,然而筆者對此看法不以為然,因為Flip
Chip技術進入障礙極高,雖然南亞第三季可望取得Intel授權的Flip Chip substrate
II認證,然而初始試產階段良率無法快速提升,今年年底前良率可達30%已屬難得。換言之,Flip
Chip第二代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取代第一代,兩代共存的世代交替期可長達三年。此外,華通正積極爭取Intel授權第二代認證,一旦華通取得授權(預計於今年第四季取得),公司狹其第一代的研發經驗,良率提升將比南亞快速。總而言之,Flip
Chip被廣泛運用是必然的趨勢,由於進入門檻高,目前已卡位的華通與南亞在未來三年將受惠良多。以下是華通以及南亞的短評:
華通(2313,短線持有,長線買進)
華通於1999年投入Flip Chip IC
Substrate的研發,主要的技術來源為Intel,月產能約在500萬顆,並已於2000年正式進入大量量產的階段,產品的良率在80-85%,由於其產品價格低於Shinko、Ibiden20-30%,目前已成為Intel
Flip Chip IC Substrate最主要的核心供應商,華通目前所生產的為Flip Chip
I的產品,由於Intel將於2001/Q3對CPU進行改款,華通亦將再投入2億元設備更新設備進入Flip Chip
II的生產,預計將於2001年底取得認證,2002投產。
南亞(1303,觀望)
南亞印刷電路板於2000年投入Flip Chip IC
Substrate的研發,主要的技術來源為日商NDT,預計將於年中完成認證,下半年開始出貨,初期月產能約300萬顆,由於Intel
CPU設計上改款,南亞是直接投入Flip Chip 2的生產,未來將成為Intel第四家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