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制定無人機本土關鍵技術掌握戰略方向,以降低依賴外部供應鏈
芬蘭之無人機出口市場機會
(一) 軍事無人機出口 芬蘭軍事無人機產業希望透過國際合作,進入以下市場: 1. 歐洲防務市場(EU Defence Market):(1) 向歐洲國家出口軍用無人機與 AI 自主飛行系統。(2) 參與歐盟永久結構性合作(PESCO)計畫,開發聯合軍事無人機。 2. 北約成員國(NATO Defence Market):進入北約的軍事無人機供應鏈,向北約國家提供監控、偵察與打擊型無人機。 3. 亞太區域:與南韓、日本、澳洲等國防合作夥伴共同開發無人機,進軍亞太軍事市場。 (二) 民用無人機出口 芬蘭無人機企業可針對以下領域出口產品: 1. 環境監測無人機(北歐、加拿大、俄羅斯市場): 專門用於森林火災、氣候變遷監測、極地科學研究。 2. 物流與運輸無人機(歐盟、亞洲市場): 與 DHL、UPS、Amazon 合作,開發長距離貨運無人機。 3. 5G 無人機市場(全球市場): 推動無人機與 5G 網絡整合技術,例如:智慧城市交通管理(歐洲市場)、農業無人機 AI 應用(印度、非洲市場)
芬蘭無人機國際合作戰略 (一) 歐盟合作 1. 標準與法規統一:(1)推動歐盟層級的無人機運行法規統一,確保芬蘭企業的技術與產品能順利進入歐盟市場。(2) 配合 EASA(歐洲航空安全局) 制定的無人機飛行與安全規範,使芬蘭企業符合歐盟標準。(3)參與歐盟無人機數位基礎設施(U-Space)建設,確保芬蘭企業能在新興空域管理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2. Horizon Europe(歐盟地平線計劃)研發資助:(1) 透過 Horizon Europe 研究計畫,獲取研發資金支持。(2) 參與歐盟技術創新合作計畫,提升芬蘭在 AI、自主飛行、電池技術、無線通訊等領域的競爭力。 3. 歐盟防務基金(EDF)合作:(1) 與歐盟國防產業合作,發展軍用無人機與反無人機技術(C-UAS)。(2) 參與歐盟聯合軍事技術開發,確保芬蘭技術符合歐盟與 NATO 軍事標準。 (二) 北歐國家合作(Nordic Cooperation) 1. 建立北歐無人機生態系統:(1)與瑞典、挪威、丹麥、冰島建立無人機技術聯盟,合作開發極地環境專用無人機。(2)推動 Nordic UAV Test Center(北歐無人機測試中心),讓芬蘭成為全球無人機測試的首選地點。 2. 軍事與國防合作(Nordic Defence Cooperation, NORDEFCO):(1) 強化北歐國防合作,確保無人機技術在國防與邊境安全的應用。(2)與瑞典 Saab、挪威 Kongsberg 等軍工企業合作,開發北歐地區專用的軍用無人機與監控系統。 (三) NATO 合作 1. 芬蘭於 2023 年正式加入 NATO,將利用其國防技術平台,提升無人機的軍事應用能力:(1)與 NATO 成員國(如美國、英國、德國)合作開發無人機技術,確保芬蘭無人機符合 NATO 軍事標準。(2) 參與 NATO AGSR(聯盟地面監視計畫),加強無人機監視與情報蒐集能力。(3) 開發 NATO 共同防禦無人機技術,例如:自主飛行群(Swarm Tactics)和反無人機系統(C-UAS)。 2. 參與 NATO 供應鏈:(1)使芬蘭無人機企業成為 NATO 軍事供應鏈的一部分,增加軍用無人機出口機會。(2)提供 寒冷氣候適應技術(Arctic Drone Technology),讓 NATO 部隊能在極端環境使用無人機。
芬蘭無人機戰略的關鍵技術 芬蘭政府認識到無人機技術對國家安全、經濟競爭力和戰略自主性的影響,因此制定了確保本土關鍵技術掌握的戰略方向,以降低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並提升芬蘭在全球無人機產業中的領先地位。 一、關鍵技術分類 芬蘭無人機戰略將本土關鍵技術分為以下幾大類: (一) 通訊與控制系統 芬蘭計畫自主開發安全、可靠且抗干擾的無人機通訊與控制系統,以確保在軍事與民用領域的數據傳輸安全性。 1. 抗干擾通訊技術(Jamming-resistant Communication): (1)研發具備抗電子戰能力的無線通訊技術,防止敵方干擾無人機控制信號。(2)透過 AI 識別並自動切換至安全頻段,確保通訊不中斷。 本地化數據鏈技術(Localized Data Link): (1)研發國內製造的數據傳輸模組,避免依賴國際供應鏈(如中國或美國技術)。(2)使用芬蘭 5G / 6G 通訊技術,強化無人機的遠程操控與群體協同作戰能力。 自主導航與控制(Autonomous Navigation & Control): (1)開發無需 GPS 依賴的導航系統,確保無人機可在 GPS 遭干擾或被摧毀時正常運作。(2)透過AI 影像識別與機器學習,使無人機可自主決策飛行路線。 (二) 感測器與偵測技術 1. 多光譜與紅外線偵測(Multi-spectral & Infrared Sensing): (1)研發先進的感測器,使無人機可在惡劣天候或夜間執行任務。(2)與芬蘭**氣象研究機構(FMI)**合作,提升感測器在極端氣候下的穩定性。 高精度雷達技術(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研發 SAR 雷達,讓無人機能穿透雲層、煙霧或植被,獲取高解析度地面圖像,應用於國防、邊境巡邏與災害監測。 量子感測(Quantum Sensing): 透過量子技術開發超高靈敏度的感測設備,提高無人機在敵方電子干擾環境下的偵測能力。 (三) 電子戰與反無人機技術(Counter-UAS, C-UAS) 芬蘭計畫發展先進的電子戰與反無人機技術,以應對敵方無人機威脅: 1. 無人機偵測與追蹤(Drone Detection & Tracking): (1)研發 AI 識別系統,自動監測敵方無人機的飛行模式並進行分類。(2)使用被動雷達(Passive Radar) 與無線電信號分析,精準定位敵方無人機。 2. 無人機干擾與癱瘓技術(Jamming & Hacking): (1) 發展無人機電子干擾系統,可透過 高功率微波(HPM) 或 網路攻擊(Cyber Attack) 來癱瘓敵方無人機。(2)與芬蘭國防軍及科技企業(如 Nokia、Patria)合作,研發基於 AI 的「智能反無人機系統」。 3. 自動化反無人機防禦(Autonomous Counter-UAS Systems): (1)透過無人機群(Drone Swarm)技術,自動攔截敵方無人機。(2)結合人工智慧與邊緣運算,使防禦系統可自主決策反擊方式。 (四) 動力與能源技術 芬蘭政府強調無人機能源技術的發展,以提升無人機的續航力與環境適應能力: 1. 低溫環境下的電池技術(Cold-resistant Battery Technology): (1)研發專門適用於北歐寒冷氣候的高效能電池,確保無人機能在零下 40°C 仍能正常運作。(2)與芬蘭電池技術公司合作,推動鋰金屬電池與固態電池的應用。 氫燃料與混合動力技術(Hydrogen Fuel Cell & Hybrid Power): (1) 開發氫燃料無人機,提高長程飛行能力(超過 24 小時)。(2) 探索柴油 / 電動混合動力技術,以減少對單一能源的依賴。 高效太陽能無人機(Solar-powered UAVs): 研究太陽能無人機技術,適用於長期監測與邊境巡邏用途。 (五) 無人機 AI 與自主作戰技術 1. 無人機群(Swarm Intelligence): (1) 開發無人機蜂群作戰技術(Swarm Tactics),確保芬蘭在軍事應用上能與美國、中國並駕齊驅。(2)透過 AI 演算法,使無人機可自行分配任務並進行自主攻擊。 機器學習與自適應 AI(Machine Learning & Adaptive AI): (1) 讓無人機能根據環境變化,自行調整飛行計畫與目標識別策略。(2) 研究如何讓無人機能夠自主學習新型威脅,提高戰場適應能力。
二、確保技術自主的策略: 限制關鍵技術依賴外國供應鏈 (一) 確保無人機核心技術(如 AI 晶片、感測器、導航系統)能由本土企業開發,減少對中國、美國的依賴。 制定國家無人機供應鏈保護計畫,確保關鍵零組件可在戰時或危機期間持續生產。 (二) 推動北歐技術聯盟: 與瑞典、挪威、丹麥合作,建立 「北歐無人機技術聯盟」,共享研發資源與市場資訊。 建立「北歐無人機生產基地」,確保北歐國家能獨立生產軍事與民用無人機。
結論 芬蘭的無人機戰略不僅著眼於當前產業需求,更關注長期技術主權與國防安全。透過通訊技術、感測器、電子戰、能源系統與 AI 發展的自主化,芬蘭將確保在無人機技術領域維持全球競爭力,並減少對國外供應鏈的依賴。(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