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GDP的影響恐大於2%:實際經濟中,出口大幅減少會透過產業鏈傳導、企業盈餘縮減和員工收入下降等路徑,引發連鎖反應,加劇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因此,需要進一步評估乘數效應下的總體GDP損失。我們採用開放經濟下的凱因斯乘數模型進行估算。假設邊際消費傾向(MPC)為0.6,邊際進口傾向(MPM)為0.3,剩餘的邊際儲蓄傾向(MPS)則為0.4,則可得出乘數為1.42。若以廠商轉嫁50%為基本情境,直接影響之GDP為155.9億美元,間接效果為65.5億美元,合計為221.4億美元,對GDP總衝擊為2.8%。
對企業獲利的影響將下修5%以上:台灣上市櫃企業獲利(以0050企業獲利為推算),電子佔比78%、傳產佔比5%、金融佔比17%。根據研究處推估,若電子供應鏈與傳產供應鏈依據各自供應鏈地位,合理承擔關稅轉嫁5~30%,預估整體企業獲利下修幅度將落於5~8%。且此部份並未考慮終端需求因漲價而衝擊的需求量下滑,預估2025年台股企業獲利至少下修5%(成長率降為個位數,且3Q25企業獲利YOY面臨衰退機率高(若加計需求受衝擊)。
衝擊較大產業類型來看:電子業中的筆電品牌廠、網通、 power都將受到較大的衝擊。傳產中則是成衣、高爾夫球頭、汽車零組件產業衝擊較大。
企業獲利預估下修超過5%:關稅課徵壓力超乎預期,若以台股企業獲利成長率將從原本預估15%降至8.9%,台股EPS將修正至1240元(此部份尚未考慮消費因關稅而減緩的衝擊)。
投資建議:
全球主要央行可能暫緩貨幣緊縮政策以降低高利率對實體經濟的衝擊。 5G佈建, AI與電動車投資商機仍在。而非必要性消費性產品反而因低基期而可有所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