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關鍵產業對國外資源與技術依賴甚深
根據德國金屬業工會(IG Metall)與聯邦工業總會(BDI)委託進行的研究,德國在多項關鍵資源與技術上高度依賴中國、美國等少數國家。例如,稀土與石墨等原料有超過九成來自中國,鋰電池所需的陽極材料亦主要仰賴中國供應。儘管歐洲晶片使用量占全球約兩成,實際產量卻僅達一成,特別是在人工智慧所需高階晶片方面,歐洲高度依賴台灣、韓國與美國。
在雲端基礎設施方面,歐洲也顯著仰賴美國企業。研究顯示,美企提供歐洲約65%至72%的雲端儲能容量,對工業4.0等應用至關重要。若美國政策轉變,德國需在短期內補足約1,200兆瓦的額外IT連接功率,相當於現有容量的40%。
報告指出,汽車、能源、微電子與國防為四大高度依賴進口的關鍵產業。例如軍備生產所需的鈦金屬100%仰賴進口,供應國甚至包括與烏克蘭交戰的俄羅斯;風力發電所需的永磁鐵則逾九成來自中國。
儘管歐盟已提出《關鍵原物料法案》(CRMA),德國亦於2023年發布「去風險化」(De-Risking)策略,但至今成效有限。報告建議歐洲應拓展國際資源合作,並強化本土生產能力,即使成本較高,也應將部分產業鏈移回歐洲。
專家警告,部分資源國正快速發展加工與高附加價值製程,恐長期壓縮歐洲產業競爭力。若德國未及時推動多元化供應、建立戰略儲備並加快技術在地化,將可能失去其工業強國地位。(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