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煉油業面臨困境,專家建議國家介入經營
德國煉油產業目前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經濟困境,對柴油、航空煤油及其他產品的需求難以預測,投資長期延宕,來自印度等價格較低的外國柴油進口,複雜的經營所有權結構,以及不斷上升的氣候保護成本,皆使煉油廠的經營壓力更加沉重。
目前,德國仍是歐洲最大的煉油據點,每年處理超過1.06億噸原油,並再加工生產成柴油、汽油、航空煤油、暖氣燃油以及化工製品。全德境內12家煉油廠主要由Shell、BP、Total Energies及Eni等大型跨國石油集團所擁有,但隨Shell及BP等部分石油業者計劃出售其煉油廠或減少投資,煉油產業的未來變得更不確定。
德國聯邦政府認為,煉油產業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對維護一國的產業鏈至關重要,儘管對此情勢表示擔憂,但仍將對所有可能的選項持開放態度。專家指出,倘若多家煉油廠關閉,將對國家的燃料供應產生嚴重影響,特別是對化工及其他基礎工業的原物料供應。此外,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日益加劇,煉油廠面臨轉型壓力,需要進行大規模投資,以邁向低碳或淨零排放的轉型過渡。因此,專家建議國家應積極介入煉油廠的營運,從而確保國家能源安全與產業供應鏈的穩定。(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