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譯仁
近年來,兩岸之間貿易依存度不斷的提高,而兩岸關係的發展,更躍居外資法人圈評估台灣投資環境優劣的重要參考因素,但去年十二月,中國當局公布將著手草擬「反分裂法」,面對綿延不絕的政治因素干擾之下,手中持有中國概念類股的投資人該何去何從?
猶記得二○○二年陳總統所提之一邊一國言論使得兩岸關係趨於緊繃,中國當局也不斷「口頭」強調「一個中國」的立場不變。近來,國內政壇在「泛綠」主導之下,台獨聲浪日益高漲,自二○○四年三二○總統大選後,一連串公投制憲及去中國化的正名運動,更持續試探中國的底線。
海峽對岸的執政者,終於按捺不住,於去年十二月宣告將擬定「反分裂法」,內容雖包括新疆及西藏獨立的問題,但眾所皆知,這是針對「台獨」而來,至此,中國算是正式將反台獨「言論」正式轉為「條文」,消息傳來後的第一個交易日,台股開盤即跳空重挫,面對兩岸關係更形緊張,與「中國」相關的類股還能投資嗎?
兩岸政治利空籠罩,短期衝擊難免
其實,不只是中概股,兩岸關係對於台股總體性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事實上,我國對包含香港在內中國大陸的出口仍然持續成長中,去年出口成長率高達二八.三%,僅次於對東協出口的三四·六%成長率,對香港及大陸市場的外貿依賴度,由八○年的一六.三二%大幅提高為三六.六九%,代表中概股甚至整體台股,多少都受到兩岸關係的影響。
分析去年中概族群甚至台股走勢,台海兩岸若有重大的議題產生時,利空公佈的當天,均以下跌來回應,以去年五一七公投事件所引發的台海危機來看,事後當天中概族群的平均跌幅為三.五六%,而大盤跌幅更高達五.一%;反分裂法消息曝光後第一個交易日,中概族群亦是應聲倒地,大盤更是一路走低,一度下跌一百點,後因胡錦濤在澳門移交五週年演說避談分裂法,大盤跌幅縮小為○.三%,而中概股更是以○.三八%漲幅作收,足見反分裂法的威力。
然而,觀察中概族群長期趨勢,平均而言,其漲跌幅處於正負一.五%之間,因此長期而言,除非造就兩岸危機事件本身有更進一步的後續發展,否則一時的負面題材,對中概族群所造成的衝擊都止於短期,大盤的反應也是如此。
兩岸未真正失和,投資人無需悲觀
換句話說,兩岸關係雖然確實會影響中概族群的走勢,進而牽動整體台灣的投資環境,然由歷史的經驗觀察,即使是歷經導彈危機、一邊一國理論等「重量級」的台海風暴,只要兩岸未真正開戰,利空過後台股還是會回歸正軌,甚至會令台股承受風險的能力增強不少,因此除非兩岸劇情有脫軌的演出,否則觀眾應不致於做出過度非理性的回應。
因此,中概股的投資價值與機會,長期仍需視個別產業的發展性而定,至於反分裂法的後續影響,需待今年三月人大開會產生的實質內容來論定,問題是兩岸若真的處於緊張狀態,哪有春節包機直航的可能性?因此,持有相關族群的投資人實在無須太悲觀。
全球佈局的中概股,攻守兩相宜
不過為避險起見,可留意個股在「中國概念」之外,是否具有其他的「海外概念」?營收除了來自大陸外,若有全球其他行銷據點,如歐美市場,其單一市場風險將可以有效降低,自然對於兩岸政治的紛擾所受的衝擊不會那麼大。
中國概念股中,包括從事自行車生產的巨大、美利達及愛地雅、億豐等公司,除了在中國的生產有穩健的獲利之外,在全球各地也都有投資佈局,去年受惠於歐元的升值,產品更具競爭優勢,而且大都兼具有現金股利的題材,不失為良好的投資標的。
高現金股息的中概族群值得佈局
尤其去年中國當局實施宏觀調控,欲預防經濟急速成長所造成的泡沫化,但全年的經濟成長率仍然高達九·三%,在政策冷卻下,市場對其二○○五年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值,普遍下修到八%左右,如此中概股的整體成長性也逐漸受限,股價想像空間自然遭到壓縮,此時以現金股息為選股考量,較符合長期、穩健的投資趨勢。
雖然現在的中概族群無法像過去一樣享受高毛利,然各廠商經過數年的佈局,已逐漸邁向收割的階段,且其產業特性屬於營收波動程度較小的傳統產業,所以每年維持穩健獲利,並發放固定股利,應沒有問題,對於投資操作難度愈來愈高的金融市場而言,為對抗不景氣時代最有利的利器,此類公司除自行車廠外,尚包括中華汽車、裕隆日產、裕隆汽車等。
人民幣看俏,內銷概念股水漲船高
此外,不少研究機構指出,美元受其國內雙赤字的影響,預估至少在今年上半年,仍會維持一個相對弱勢的格局,而最受市場矚目的為長期緊盯美元的人民幣,極有可能因轉盯住「一籃子貨幣」而向上攀升,若此預期成真,則以內銷為主的中概股,在手中掌握可觀的人民幣部位之下,將因此享受貨幣升值所帶來帳面價值的增加。
德意志銀行亞洲首席經濟師史賓塞(Michael Spencer)評估,今年人民幣可能有二%升值幅度,而國際市場投資人更樂觀預期,人民幣對美元有一○%到一五%的升值空間,這麼一來,中概股中屬於內銷概念的公司且體質優良者,除中華、裕隆外,還包括味全、統一、正新、華新、建大等,都有極佳的投資前景。
汽車零組件族群具轉機題材
若就產業來說,多數專家認為,二○○五年最值得注意的中概產業,應是汽車零組件類股。其實早在「溫氏效應」出現之前,中國的汽車市場供需狀況已經出現警訊,供大於求及庫存大量增加的聲音此起彼落,去年受到宏觀調控的影響,由於借貸市場的緊縮,汽車市場更是雪上加霜。
然而,中國目前汽車保有量約為二千四百萬輛,平均每千人僅有十九輛,遠低於日本的五二六輛及美國的七六九輛,若經濟動能能持續成長,以「量」而言,在規模經濟發酵下,未來市場成長性仍高。
原物料上漲意外帶給零組件族群成長契機,歐美大廠近來頻來亞洲及台灣尋求代工,目的就是降低生產的成本,而台灣廠商經過幾年來的辛勤耕耘,品質方面深獲國際大廠的肯定,相信再過不久,機電產業將循電子業代工模式打入國際市場,讓這些中概汽車零組件廠,也擁有全球佈局概念。
近年來,政府除了積極扶持兩兆雙星產業之外,從去年以來,機電產業整合也成為政府極力扶持的目標之一,相信在基本面不看淡的前提下,加上政府的力量,相關公司可望有穩健的演出,此類標的包括:大億、堤維西、耿鼎、勤美、和大、東台精機、龍澤科等。
平常心看待旺季行情
由歷史的經驗可知,中概股族群由第四季至第一季為傳統旺季,投資人若能在此擇優佈局,不乏有波段的行情。
不可否認的,兩岸的經貿依存度越趨緊密,使得兩岸關係緊繃已經不僅是中概股專屬的利空,而是台灣投資環境的共同變數,後續需觀察反分裂法的實質條文是否出現「統一時間表」,甚至是「武力解放台灣」等嚴重字眼,其實若台海關係真的產生波瀾,何止是中概股,各產業族群可能都難逃波及,所以還是以平常心看待基本面為宜。
本文由錢雜誌提供
|